针灸治疗实操培训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实操培训课件

CATALOGUE目录针灸治疗基本概念与原理针灸操作技巧与步骤演示常见病症针灸治疗方案设计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实际操作演示环节培训总结与考核评估

针灸治疗基本概念与原理01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定义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代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电子针灸仪,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历史发展针灸定义及历史发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产生自我修复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可以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局部和全身症状。针灸治疗原理与作用作用机制治疗原理

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脊柱相关疾病等。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适应症针灸并非人人适用,对于某些疾病或特殊人群,如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怀孕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分析

安全性针灸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治疗至关重要。注意事项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应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如保持身体清洁、避免过饱或过饥、避免剧烈运动等。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操作,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师。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针灸操作技巧与步骤演示02

包括针具、医者手指和施术部位的消毒,常用消毒方法如酒精棉球擦拭、高温消毒等。针灸前消毒患者准备环境准备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精神状态,选择合适的体位,使患者舒适放松。保持室内清洁、安静,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030201消毒与准备工作介绍

常用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进针方法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和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如直刺、斜刺、平刺等。角度选择进针深度需根据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而定,不可过深或过浅。深度掌握进针方法及角度选择技巧

行针手法与得气感觉判断行针手法常用行针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弹拨法等,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增强针刺感应。得气感觉患者感到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针下有沉紧感,即为得气。得气是针灸取效的关键。补泻手法根据病情需要,运用补泻手法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如烧山火、透天凉等。

出针时机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穴位而定,一般留针20-30分钟。出针时医者需注意力道均匀,避免造成疼痛或出血。后续处理出针后需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患者可稍作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受凉。同时医者需记录治疗过程和患者反应,以便下次治疗参考。出针时机掌握和后续处理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方案设计03

针对颈椎局部疼痛、僵硬等症状,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等穴位进行针刺。局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原理,选取远端穴位如合谷、后溪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远端取穴在颈椎局部寻找瘀血络脉,进行刺络拔罐,以祛瘀生新、通络止痛。刺络拔罐颈椎病针灸治疗策略

下肢取穴根据下肢放射痛等症状,选取环跳、阳陵泉、昆仑等穴位进行针刺。腰部取穴针对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选取肾俞、腰阳关、委中等穴位进行针刺。牵引治疗通过腰椎牵引,缓解腰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疼痛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

针对胃痛、胃胀等症状,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腹部取穴根据胃炎的反射区,选取胃俞、脾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背部取穴建议患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饮食调理慢性胃炎针灸调理方案

03耳穴压豆在耳廓上寻找敏感点,进行耳穴压豆,以刺激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睡眠。01头部取穴针对失眠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选取百会、四神聪等穴位进行针刺。02心经取穴根据失眠与心神的密切关系,选取神门、内关等穴位进行针刺。失眠问题针灸干预措施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04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等状态下进行针刺;穴位刺激过强或手法过重。预防措施做好针灸前评估,了解患者体质及精神状况;避免在饥饿、疲劳等状态下进行针刺;初次接受针灸治疗者,应选用舒适体位并减少留针时间;加强针刺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晕针现象。晕针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患者精神紧张导致肌肉痉挛;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频率过快导致肌纤维缠绕针身。原因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局部肌肉放松;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采用弹拨法,用手指轻弹针柄,使缠绕的肌纤维回缩;如经上述处理仍不能解除滞针,可将针留在原处,待针感消失后再行出针。解决方法滞针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弯针处理轻度弯针可将针缓慢退出;重度弯针应停止捻转,将针缓慢退出;如因体位改变导致弯针,应恢复原体位后再行退针。

文档评论(0)

159****9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