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概念与新环境亚里士多德的变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doc

旧概念与新环境亚里士多德的变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旧概念与新环境亚里士多德的变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 梁鹤年 加拿大女王大学 2012年6月 亚里士多德的变是万物的“成形”过程。城市也有其“成形”过程,最终目的是为理性的人缔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规划工作者要辨别和启动“成形”过程中的因果链带。这须要规划者有良好习惯和实践智慧。 关键词:规划理论、规划概念、中西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 Old Concepts and New Situations (3): Aristotle’s “Change” Hok-Lin Leung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June, 2012 Abstract Aristotle’s idea of “change” is really about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moving toward a thing’s true purpose). In that sense, a city is also a formation process, moving toward “good space for the rational Man”. Planners need to identify and initiate the causal chains in this formation process. That requires good moral habits and practical wisdom.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 梁鹤年 加拿大女王大学 2012年6月 前言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的宇宙观是“变”(change)老师柏拉图(公元前424-前347) 柏拉图认为有些东西是“永远存在,永不改变”,称“形”(orm);有些东西是“永在改变,永不存在”,称“物”(atter)“物”是现象,可分可合(divisible)、各具特异(particular);“形”是本质,不可分割(indivisible)、普世相同(universal)。我们官能观察到的人,各个不同。这是“现象宇宙”里的“个人”,是“物”。我们理性认识到每个不同的人都是人,这是“本质宇宙”里的“人”,是“形”。在现象宇宙里,每个人、每座山、每件情、每项义举都不同,但我们仍能认识人之为人、山之为山、爱之为爱、义之为义是因为我们的理性能认识本质宇宙里的人、山、爱、义(当然这需要教育和智慧)。问题来了。柏拉图的“形”与“物”既居于两个独立、平行的宇宙,那么,“形”与“物”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扯得在一起? 柏拉图当然知道这是问题。他的解释(写在《巴门尼德》,Parmenides)是“参”(participate,有点像《中庸》的“与天地参”的意思)。“物”参于“形”,就是沾上了“形”,因此,见其“物”就知其“形”。但这是怎样子发生的?柏拉图举了一个隐晦的隐喻:“形就像白天,同时覆盖大地每处;不同的各处,同样的白天。”意思就是,“每处的白天”乃各个不同的“物”;“白天”是它们共参的“形”。看见“各处的白天”就知道“白天”是东西。 但这并未有解决问题。拿这个隐喻做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种情况。“白天”与“每处的白天”是同一样的东西。但若是如此,“白天”就不再可能是普世的、不可分割的“形”了。“白天”与“每处的白天”不是同样的东西。“每处的白天”是每处不同之“物”,但它们共参“白天”之“形”。见其“物”而知其“形”,“白天”之“形”遂现。但这个演绎也有问题。假若有甲、乙两地。“甲地的白天”与“乙地的白天”是一组东西。它俩共参于一个叫“白天”的“形”,使他们沾上“白天”的共性。柏拉图理论中这叫OM原则(“One Over Many”:任何一组东西的共性本身就是一个“形”)。这一个“甲地的白天”和“乙地的白天”共同参于,而使它俩沾上“白天”素质的“形”也当然是具有“白天”的素质。这叫SP原则(Self-Predication:使其他东西沾上某种素质的“形”其本身必须具有这种素质)。因此,我们可称这个使“甲地的白天”和“乙地的白天”沾上“白天”素质的“形”做“白天1”。这样,我们就有了新一组的东西:“甲地的白天”、“乙地的白天”和白天2。这叫NI原则(Non-Identity:一个带有某组东西共性的“形”不可能是这组东西中一份子)。这样地,我们又有更新一组的东西:“甲地的白天”、“乙地的白天”、“白天1”和“白天2”。这组东西的共性会是一个叫“白天”的“形”。直追下去永无终结;并且最终的“白天”之永不能达。这叫“第三人之辩”(Third Man Argument柏拉图没有用“白天”的例。他用“人”为例,以此名之。) 柏拉图自知“形”与“物”的独立存在产生逻辑问题但要等到亚里士多德才有突破性的处理(亚里士多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