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歌曲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人文主义.doc

论校园歌曲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人文主义.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校园歌曲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人文主义

文章主要论述中国校园歌曲的三个历史阶段、歌曲风格与人文主义的关系。所谓校园歌曲,亦称校园民谣或校园歌谣。它的内容与校园情景相关,既夸张又真实。民谣或谣传,泛指在某群体中间流传的“事情”或“故事”。校园歌曲主要在学生、毕业生或青年人当中流行;无论从歌调或语调其旋律风格都具有青春、活泼、浪漫和理想的特点。

歌曲风格;人文主义

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西学东进和传统教育制度革新的时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甲午战争开始。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此战激发了中国人图强奋进的决心,教育上遂有戊戌新政之废弃科举和兴学堂的新措施,在短短十几年里中国各地新办学堂数目大增。

办新学堂取代了旧私塾。在光绪年间的1903年至1909年,例如安徽省这六年发展起来的学堂,数目达七百余所。这种新教育的兴起促成了社会巨大变化。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加快了废科举设学堂的改革,学生们走出私塾进入学堂,弃八股而学西方科学,从中找到富国强兵之道。

一、新文化运动与校园歌曲的兴起

1919年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反帝反封建。一部分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提倡使用白话文,因为它具有通俗易懂、粗狂泼辣和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随着新学堂建立而兴起了使用白话文填词的歌曲。学堂乐歌是最早的校园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和重新填词的歌曲,曲调源自欧美、日本及中国著名曲调。

学堂乐歌大多以简谱记谱。主要代表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斋等。沈心工(1870-1947年)编创的学堂乐歌180多首。李叔同(1880—1942年)编创的学堂乐歌70多首。例如沈心工的《男儿第一志气高》:一操再操日日操,操的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再如,李叔同的《祖国歌》: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这时期的学堂乐歌,主要表达了新文化运动的爱国主义思想。

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学堂乐歌伴随时代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社会变革和思想进步等,它已经不是纯粹在学校里教唱的歌曲,而是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谋求共同发展。

黎锦晖(1891-1967年)是20世纪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之一。他把儿童的天性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写进了歌里,歌曲《麻雀与小孩》唱到:(小孩唱)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小麻雀唱)我的母亲打食去了、还不回头,饿得真难受。(小孩唱)你是我的小朋友,我家有许多小青豆;我家有许多小虫肉,你想吃吃东西和我一同走,我的小朋友。

歌曲反映了社会纷乱下孩子们的苦涩生活。此歌好唱好记,童趣十足且艺术感染力强。与此同时,冼星海(1905-1945)在1938年延安期间,创作的声乐作品《生产大合唱》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歌段,反映了解放区儿童们的快乐生活。接着,聂耳(1912-1935年)创作的《毕业歌》: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反映了学生们关心国家的命运。

这阶段的校园歌曲在继续反帝反封建的同时,增加了要求社会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社会主义新中国与校园歌曲的发展

由新文化歌曲风格转变为社会主义歌曲风格,这是从1949年开始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足以使他发自内心地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和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20世纪50、60年代,校园歌曲以热爱学习、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唱出了“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唱出了“我们是你的好儿女,你教我们爱劳动,你教我们爱学习”;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唱出了“我们时刻准备着,去把未来亲手创建”。除之外,像《美丽的花儿向太阳》《歌唱幸福的新生活》《上学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反映了新中国青年人的幸福成长。

接着“文化大革命”时期,歌曲风格有了新变化,红小兵和红卫兵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北京有个金太阳》“那是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光芒”;《火车向着韶山跑》“毛主席呀毛主席,您的教导永记牢,各族人民团结紧,祖国山河换新貌。”

这时候的校园歌曲由“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为“忠于毛主席、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神圣人文主义。

到了80年代初,校园歌曲风格转向了特色社会主义和一种自我关怀的人文主义。像《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校园里升起五星红旗》《校园里的早晨》《校园的歌声》等歌曲,都在关注着校园一事一物的美丽,激励学生热爱校园和关心自我。

三、特色社会主义与校园歌曲的存在与差异

70年代末,大陆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80年代初,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面发展,校园歌曲作为流行歌曲的一种,呈现出台湾校园歌曲和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