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扁舟一叶_与_孤鹤东来_前后_赤壁赋_核心意象探析_张钰婧.pdfVIP

_扁舟一叶_与_孤鹤东来_前后_赤壁赋_核心意象探析_张钰婧.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散文研究小辑

“扁舟一叶”与“孤鹤东来”

——前后《赤壁赋》核心意象探析

⊙张钰婧[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名篇,二者的内在关联与题旨向来说法不一。“扁舟”与“孤

鹤”是前后《赤壁赋》中的核心意象,“扁舟”贯穿二赋,引领了赤壁之游的行进路线;“孤鹤”来翔与幻化为后赋的点

睛之笔。舟与鹤寄寓了苏轼的内在情感与精神追求,其丰富的哲理内涵是将前后赋统一为整体的关键。

关键词:苏轼前后《赤壁赋》扁舟与孤鹤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中,苏轼曾三游黄州城外赤壁矶,先后作有二赋一词,其

中,前《赤壁赋》作于七月十六日,后《赤壁赋》作于十月十六日。因二赋创作时间相近、题材与文体相同、创作心

态相似,学界历来将前后《赤壁赋》相提并论,但对二赋思想内涵是否关联、说理与纪游的内容差别,以及入世与

出世的人生取向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尽管整体上前赋偏议论,后赋重抒情,但二者所体现的人生旨趣是相同的,

将贯穿二赋的“扁舟”与后赋中“孤鹤”意象进行对比,可以窥见二赋在思想与意趣上的连续性。此外,“扁舟”与

“孤鹤”为前后《赤壁赋》中的核心意象,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苏轼在被贬黄州之际的复杂心

态与创作观念。

一、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躬耕东坡的第三年,是年正月,雪堂落成,苏轼暂时有了安身

的居所,不必再寄身寺院。在《雪堂记》中,苏轼欣喜地感慨:“真得其所居者也。”但新居葺成的惬意转瞬即逝,

不久之后的寒食使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困窘,“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州寒食二首·其二》),以戴罪之身去国离乡,多病体衰

且常有生计之忧,谪居至此,可谓穷矣。政治失意与生活困顿迫使苏轼寻求精神的超脱之道,时因心有所得而喜、

常为屡屡碰壁而悲,因此,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多带有悲喜交集的色彩,前后《赤壁赋》正是这种复杂心态的典型

代表。

苏轼作于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的前《赤壁赋》记述了第一次赤壁之游,秋高月明之时,与友人泛舟江上,把酒

诵诗,箫声相和,一时间有“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感。然而,苏轼的失意落魄却在不经意间流露于歌声中:“桂

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香草”在《楚辞》中为贤君良臣的象征,但在

苏轼笔下,天各一方的“美人”不仅隐喻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还蕴含着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乐极而生悲,哀

伤的情绪逐渐占据了内心,“倚歌而和”的箫声也变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闻此箫声,“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与“客”展开“水月之喻”的论辩。歌声与箫声转悲是情绪变化的节点,也是引发议论的关键,议论旨在纾解情绪,

最终达到宾主共乐的结局。

后《赤壁赋》的纪游分为泛舟与登山两个场景,其中的哀伤情绪与前赋相似,又多了几分恐栗与孤寂。苏轼

与客携酒与鱼,重游赤壁,一时兴起而登山,然而“二客不能从”,只得独自“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

虬龙”,独对山势险峻,不禁“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归来放舟中流,四顾寂寥。后赋结尾虽借道士之口问“赤壁之

游乐乎”,却并未达到真正的宾主同乐,相比前赋中主客精神上的投契,后赋中的主与客存在沟通上的隔膜,此时

苏轼似有难以言明的愁绪。笔者认为,后赋存在特殊的政治背景,这是其情感区别于前赋的原因之一。同年九月,

宋与西夏永乐城之战,宋军大败,收复无望,此次战役震动朝野。根据宋代军事讯息传递速度,在中央由进奏院发

出,最迟不过三日即经递铺送至州县,苏轼在一月之后作后赋,应当已经收到了前线宋军战败的消息,因此其中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或有影射宋室江河日下之意,深重的悲伤寂寥与心系国事、忧谗畏讥的心态

相关。

整体而言,前赋宾主共乐与后赋寂寥独往的共同背景是苏轼因政治失意寻求超脱的内心渴望。前赋的“水

65

MASTERPIECESREVIEW

1980年创刊

月之喻”与后赋的孤鹤入梦蕴含着对自身处境的反一般身不由己,还以“天地一孤舟”象征心如虚舟,泛

思与精神寄托,理清前后赋的背景与情感有助于把握舟江海如游于大道。

“扁舟”与“孤鹤”的深层寓意。

文档评论(0)

在羡智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中共党员 ,世界记忆大师教练、导师,世界青少年记忆锦标赛选手训练导师,高级全脑潜能开发师 ,从事教育工作8年以上,累计培训学员数万人;致力于普及推广将快速记忆、思维导图等方法、工具熟练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文化学科。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5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