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公书判清明集》 卷十 <人伦门>
本年度读书会中,个人负责报告《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人伦门>当中,
七条宋代官员的审判案例。就内容而言,这七条案例(注一),皆属父母子女之间的争讼。共计两条是父子相争,五条属母子相争。就争讼的原因而言,以不孝与财产纠纷两项,为这类案件争执的焦点。以下,先就对各条数据中较不易理解的部份加以批注,再就这些审判案例反映的问题加以讨论。
史料批注
1、「枷项日程」:处以枷锁于颈部的刑罚数日。
2、「戒励状」:由官府核发的文件,旨在给予争讼双方书面的警告。
3、「裒长益少」:裒:(一)减少,消除。(二)聚集;「裒长益少」义同「裒多益寡」,即损有余,补不足。
4、「小弁之怨」:<小弁>出自《诗经》<小雅>篇,为周幽王太子宜臼所作。由于西周末年,幽王宠信褒姒,欲立伯服为太子,废申后及宜臼。宜臼被废后,作<小弁>,抒发哀怨。后有人以此事问孟子,子女是否可以埋怨父亲,孟子的解释,这是由于人子关心并重视与父亲关系的表现,故孟子以<小弁>之作为亲亲的表现。
5、「剽闻」:剽:劫掠、攻击、抢劫、削分。剽闻指突然听闻。
6、「仇香」:又名仇览,东汉人。其事见《后汉书.仇览传》。
7、「近过仇舍」:此句疑有错字,应为近过陈舍,与前后文较能连贯
8、「鸱」:一种类似猫头鹰的鸟类,其性残戾,会食其母。古文中常被用作不孝的象征。
问题讨论
本人负责报告的七条审判案例,争讼双方的关系皆属父子或母子,在《清明集》中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这七条案例,都是由父母控告子女,子女控告父母的情况并未出现,与宋代的法令对子女控告父母的限制有关(注二)。先就父告子的两条案例说明:
◎<子未尽孝当教化之>:在此案中,因盗牛纠纷而致父亲告儿子,审判官为蔡
久轩。本案在初步审理时,将儿子以「不孝」罪判处「编管」的刑罚,但蔡久
轩以为若有不孝的情况,应当先行教化,因此改判较轻的「项枷」,并令儿子
跪拜父亲,以候父慈子孝,再将儿子释放。至于子盗父牛的处理方式,则在判
词中并未讨论。
◎<父子非亲>:此案审判官员亦为蔡久轩,但从判词无法得知官司的双方为何
人?彼此是何关系?此案被归入父子类,但案中的儿子年龄尚幼,不可能出面
争讼,因此只能就判词叙述的情况尽量说明。本案争执的焦点在于一对非亲的
父子,因为父亲有虐待儿子之嫌,所以法官判决将儿子交由第三者来扶养,但
要父亲提供养育所需的经费。
再就母子争讼而言:
◎<互诉立继家财>:此案审判官员亦为蔡久轩,案件叙述母亲、女婿联合起来,
与儿子争讼。引爆其中争执的关键为何?判词中并未言明,但是应为财产分配
问题。最后的判决,以母、子、婿三方皆有犯罪为由,将三者斥责一番,但并
未施予具体的刑罚,只是颁布书面的警报,即「戒励状」,作结案的方式。
◎<读《孝经》>:此案审判官员亦为蔡久轩,打官司的双方为外公与外孙。争执的焦点似为外公逼外孙卖田,期间牵连外孙揭发外公隐私的冲突。判决以外公为母亲之所敬,所以外孙亦当敬之,而以读《孝经》作为对外孙的处罚方式。案:对不孝者处以读《孝经》,事见《后汉书.仇览传》。
◎<母子兄弟之讼当平心断处>:此案判决者为吴雨岩,官司是困弟弟联合母亲对抗哥哥。据吴雨岩的解释,母亲平时便偏坦弟弟,哥哥因而以愤恨在心,便诬告弟弟涉及人命官司。此外,兄弟之间还牵连财产划分的问题。判中对此案处理,并未提及对诬告以及财产的部份,而仅就不孝罪的部份处理。官员将母子兄弟各斥责一番,并认为亲情之所以沦丧至此,都因愤恨忌妒而来。因此要求母子兄弟方当庭对贸,以克服中间的误会,并暂时原谅三人在不孝方面的罪过。若三人未从此中获得教训,则将一并追究刑责。
◎<因争财而悖其母与兄姑从恕如不俊即追断>:此案判决者为胡石壁,内容如同篇名所述,该案是一名叫李三的人,为争财产而冒犯母亲与兄长。后被判决强制向外婆、母亲与兄长拜谢,并由邻里为其劝合。
◎<母讼其子而终有爱子之心不欲遽断其罪>:此案判决者也是胡石壁,叙述一名叫马圭的人,因不孝败家而遭母亲控告,但毕竟母子天性,所母亲又反悔。胡石壁处理的方式,虽然查证不孝违法的情节十分明确,但尊重母亲的决定,准予撤回告诉。并要求马圭读讼父亲遗嘱,以知父母之爱。叉要求邻里亲友监督马圭的言行,甚至由官府提供肉酒,供马圭宴请邻里亲友。
观察这七则审判案例,地方官处理的态度有一共同的特色,即都是站在调和劝谕的立场,为争讼的父母、子女与兄弟排解。由于不孝、不睦、不悌的罪行,可以被地方官视情况而给予不同的范围的解释。因此判词中,官员往往将刑责说得十分严重,以期产生赫阻的作用,防止争讼进一步扩大。然而,真正动用刑罚处分的情况,则不常见。另一方面,这类争执除了不孝的部份外,通常还涉及财产方面的纠纷。从判决的方式中可见,地方官对具有确切犯罪证据的部份,大多与不孝部份分开处理。虽然在目前可见的判词中,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