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爱玲研究--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25.ppt
第一章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上海 一、文字作品: 1、1944年8月,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9月即再版;1946年又发行增订本 2、1944年12月,散文集《流言》初版,1945年1月即发行到第三版 二、戏剧电影 1、1944年12月16日,张爱玲编剧、朱端钧导演的4幕八场话剧《倾城之恋》由大中剧艺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隆重推出,连演80场,场场爆满,引起了上海评论界的热烈反应。 导演朱端钧(1907—1978) 男主角舒适(1916— ) 2、张爱玲的第一部电影《不了情》于1947年4月中旬在上海公演时,赢得“胜利以后国产电影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的美誉(1947年4月6日上海《申报》)。编剧的第二部电影《太太万岁》于1947年12月14日在上海上映,整整两周场场爆满。 三、座谈会 1944年8月26日,《新中国报社》在上海康乐酒家举办《传奇》集评茶会。与会者对她的小说给予了充分肯定:“看她的小说,通篇看固可,一句句看亦可,所以‘横看成岭’好,‘侧成峰’更好。”在相关的座谈会和茶会上,出现了很多对张爱玲的品评。 四、形象 不仅作品受到热烈欢迎,甚至她独特的发式、服装、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家世,也都受到热烈关注。 第二章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台湾 我发现台湾有一个很坏的传统,很多作家都不知不觉受张爱玲影响,张爱玲那一套可以说是非常女性的。她的作品真的是走到极端的女性文学,刁钻古怪,什么东西都是男性作家所没有的,可是好得不得了。 ——简瑛瑛《女性、主义、创作:李昂访问录》(《中外文学》,1989年3月1日) 一、宋淇——夏志清——夏济安 1、夏志清194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攻读博士学位,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计划申请洛克菲勒基金,1952年至1955年撰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2、1956年,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夏济安创刊《文学杂志》时向弟弟约稿,得到《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一章,译成中文后分为《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评〈秧歌〉》两篇,在《文学杂志》上发表 60年代,最先模仿张爱玲的作家是白先勇和施叔青 白先勇:《台北人》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第三章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 一、重新引起学术界关注 1、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并未造成太大反响 2、随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文版传入大陆,张爱玲正式进入一些文学史家和研究生的视野。如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都学理地考察了张爱玲小说题材、手法与风格上的特色,注意到其与新文学“主流”的差异,并给予小心翼翼的肯定。 3、80年代中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中,柯灵的《遥寄张爱玲》发表在《读书》(1984年第4期)和《收获》(1985年第3期)上,引起广泛关注。《收获》同期重刊《倾城之恋》,是“文革”以后张爱玲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面世。 二、进入文学史视野 1、1984年,黄修已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率先从知识传播的角度,较客观地介绍了张爱玲的《金锁记》等小说。 2、温儒敏、钱理群、吴福辉等合作编写《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其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给予张爱玲约800字篇幅。 三、被经典化 1、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张爱玲文集》,不久即出现盗版 2、与此同时,对张爱玲的评价逐步升级。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用了十多页讨论张爱玲,盛英主编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甚至列出专章评论所谓“张爱玲现象”; 3、大约在1993年至1995年左右,张爱玲成了众多年青学子毕业论文首选的题目; 4、1992年下半年到1995年初这两年多时间里,四部有关张爱玲的传记接连出版,分别是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和余彬的《张爱玲传》。 四、消费领域内的“张爱玲热” 1、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声称要“以纯文学的标准”“力排众议,重论大师”,为作家重排座次。他主持策划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对文学大师重新排定了座次,小说大师的排列是: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老舍,郁达夫,王蒙,张爱玲,贾平凹。 2、张爱玲“人生小品”、“情语”之类的书籍纷纷出版。在“散文热”的潮流中层出不穷的散文赏析、精品系列,乃至文化史、风俗史、百年回顾、掌故逸闻等等各种涉及民国题材的畅销书,张爱玲大多会被提及甚至浓墨重书。 LOGO LOGO LOGO LOGO 接受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