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ppt

第18课 《三国鼎立》 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三国鼎立》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难点 。 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 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说教法 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剧形势》,并适时点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军阀是曹操和袁绍。由此切入 一、官渡之战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提问: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实力对比、战争结果及作用? 展示赤壁古战场,及苏轼的词作《念奴骄·赤壁怀古》以此引入下一问题 二、赤壁之战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提问: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实力对比、 战争结果及历史作用?  通过设疑增加悬念,调动学生兴趣,为讲述下一问题作铺垫。 三国鼎立的形成 播放《三国鼎立》纪录片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你认为苏轼词中还有不符史实的地方吗?有人说曹操、周瑜都是三国时期人,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提出问题: 吴 蜀 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展示表格,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填表) 孙权 建业 222年 吴 刘备 成都 221年 蜀 曹丕 洛阳 220年 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强调: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为:公元220年。以此为依据,帮助学生分析之前的两个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并能有针对性地纠正日常生活及影视文学作品在学生心目中造成的误区,利于学生区分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差异。 ) * * * * * * * * * * 单位:抚顺市清原县土口子中学 教师:李昌瑞 (一)引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展示主要人物照片。 (利用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的直观性、及与日常生活联系,抓住初一新生的个体表现欲望较强心理特点,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谁能说出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谁又能说照片上人物的姓名? 通过阅读、提问,培养学生思维概括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00年 官渡之战 袁 绍 10万人 3 、4 万人 曹 操 官渡 之战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曹 操 官渡 之战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牢固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于学生对战术运用的理解和读图能力培养。 讨论: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协作探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提示,由小组归纳形成共同观点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充分利用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前提)的形成。 念奴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在课堂中体现历史科与

文档评论(0)

yyh2000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