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8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doc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 热诚欢迎,并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中华圣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我是黄帝故里景区的导游员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在即将参观过程中,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战国时代,《庄子·盗跋》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在中国历史上,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莫不尊祀黄帝为始祖,莫不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国君,是中华人文始祖。五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在新郑率领先民们一统天下,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服衣裳,创文字、定历律,由野蛮步入文明,真正成为中华第一大帝。后世为纪念黄帝功德,汉朝时,人们在轩辕丘上建造黄帝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修葺,并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郑市人民政府修缮,使得这里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旧城北关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景区面积已达到7万平米。整体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主题,从北到南依次为轩辕丘拜祖区、故里遗祠区、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轩辕丘拜祖区:高大的黄帝塑像,古传为黄帝出生地的轩辕丘,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圣火台、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楹联的文化长廊,可容纳上万人的拜祖广场等景观,构成了一个气势宏伟、立体雄浑、庄严神圣的拜祖场所,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凝聚着炎黄子孙心向始祖的共同心愿;故里遗祠区:有黄帝时期指南车、春秋战国时代日晷、汉代石阙和牌坊、明朝轩辕桥,有始建于汉修复于明清的故里祠,祠内供奉黄帝及其两位夫人。该区域小桥、流水、奇花异草、树木翁郁,古朴肃穆,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观园;中华姓氏广场区:有镌刻三千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安放着体现中华礼仪之邦的九鼎,是亚洲最大的姓氏广场和世界华人的团圆广场。整个景区中轴线上由宽十三米的红色花岗岩通道和中间为宽五米的黄色通道相连,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 中华姓氏广场是2007年的新建的广场,它长1米,宽米,约000平米是一个正方形的广场。广场四周树木为中国最古老的、世界上稀有的、也被植物界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这种树非常奇特,它随着四季变化色彩丰富,初春发芽为黄色,夏季为绿色,秋季为棕红,深秋为火红树冠呈宝塔形,看上去像一排排香烛日夜守护着中华姓氏广场。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最早姓氏的起源。在人类诞生之初,人们是没有名字的,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进步,人们有了名字,但尚无“姓氏”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发现了近亲繁殖带来的不良后果,“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于是对各个氏族以“姓”加以区分,婚姻关系也逐渐发展成异姓之间通婚,同氏族(同姓)内禁止通婚的风俗。在母系氏族时代,“姓”代表着同一位女姓祖先的血缘关系。 到父系氏族时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的“姓”改为从父继承,并且,一个庞大的“姓”按血缘关系会有许多不同的分支,这就产生了“氏”。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分为12个姓,各姓后来又分衍出众多的氏,例如“姬”姓据载共分衍了432个氏。“氏”由“姓”衍生而来,是父权象征。 当今所称的“姓氏”是泛指的“姓”,“氏”的意义己附加在“姓”上,消失了其原有的意义。但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联系并且有明确区别的两个概念。 有典籍可考的姓氏大约在夏代初期,姓氏是地位尊卑的象征。获得姓氏的渠道主要通过继承或由统治阶级“赐姓”。到周代,“赐姓”己成为政治待遇,在统治中应用非常普遍,用以改变前代的血缘组织形态。这种“赐姓”、“命氏”制度的严密化,相伴而生的是“同姓不婚”制度的礼制化。所以,人们在婚配中对于男女是否同姓,看得特别重要。在《礼记》“丧服篇”中,记载周代设有官吏专管世系辨姓之事,还记载周代六礼之中,设有问名这一专项,即问清姓氏。由此看,周代“同姓不婚”有很强的社会约束力。 周代贵族的“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改变。其“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情况:1)祖辈子孙不必同“氏”。在宗族中,每分出一个支族时,便新成立一个“氏”。如伍子胥,为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以“伍”为氏。后逃到吴国建功立业,被封于申,于是以“申”为氏,称申胥。2)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可以改“氏”,也可以多个“氏”。如西周齐国国君姜子牙,名望字尚。其祖曾封于吕,又以“吕”为氏。3)个人可以申请改“氏”。如智伯瑶的族人智果,由于预见智氏家族有灭门之灾,恐遭连累,于是向掌管姓氏的太史申请别立一族,改称“辅”氏。 在周代,姓氏与名字单独使用,并

文档评论(0)

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