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说课1.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英研钵 二氧化硅的用途: 光导纤维 石英坩埚 根据SiO2的存在和用途,分析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 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1、二氧化硅( SiO2 ) (1) SiO2的物理性质: 硬度大、熔点高、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稳定 提问: SiO2和CO2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 Si O SiO2 的结构 CO2 的结构 硅 氧 氧 氧 氧 学生总结:结构决定性质 在SiO2 的结构中Si原子与O原子通过一定相互作用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这就决定了SiO2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 SiO2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设疑: 从氧化物类别分析SiO2 是不是酸性氧化物?联系已有CO2知识,回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学生总结: (2)化学性质 酸性氧化物: __ __ 高温 SiO2+CaO CaSiO3 SiO2 + 2NaOH = Na2SiO3 +H2O          实验探究一: SiO2 分别与盐酸、硫酸、 硝酸、氢氟酸的反应 特性: SiO2 + 4HF =SiF4↑+ 2H2O 二氧化硅(SiO2) 二氧化碳(CO2) 与水反应 不反应 ?CO2+H2O=H2CO3 与酸反应 ?SiO2+4HF=SiF4↑+2H2O 不反应 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CO2+2NaOH=Na2C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 + CaO = CaSiO3 ?CO2+ CaO=CaCO3 SiO2 与CO2化学性质比较 高温 实验探究二: 设计实验证明硅酸、盐酸、 碳酸的酸性强弱 ⑴不溶于水,酸性比碳酸弱。 ⑵制备:较强酸与可溶硅酸盐溶液 Na2SiO3+2HCl=H2SiO3↓+2NaCl 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2、硅酸(H2SiO3) 迁移应用: * 说课人:李 舜 甘肃 ● 兰州 西北师大附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开始,又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硅及其化合物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更加突出了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广泛性和应用的前瞻性。通过对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开阔眼界,更加密切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内容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依次按“二氧化硅和硅酸→硅酸盐→硅单质”顺序编排,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可用两课时完成,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iO2的存在和性质,认识它的广泛用途;进一步熟悉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性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类比能力。并体验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揭示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及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科学的魅力及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中对硅及其化合物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岩石、土壤、沙子、玻璃、水泥、水晶、陶瓷等都是学生常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介绍,对这些物质的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 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充分应用课件、图片等,教师设疑、启发引导并联系生活实际,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主动探究知识; 2、学法: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进行阅读、思考交流、分析讨论、实验探究、对比归纳等方式不断地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并联系实际应用,加深认识。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活动-建构”模式,在教学过

文档评论(0)

mnzh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