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申报材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企业基本情况 一、公司基本情况 (一)公司名称:福建省谷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二)法定代表人: (三)成立时间:1996年1月18日 (四)公司住所:福建三明沙洋高科技园区复旦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发酵工程研究会工业微生物教育部研究中心、中国分子生物学会等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阿斯巴甜)的国际竞争力。直到公司的苯丙氨酸产品进入市场后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 公司采用的是利用低廉的葡萄糖为碳源发酵生产苯丙氨酸技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菌采用发酵法生产苯丙氨酸,无论是菌种还是生产工艺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技术研发力量是企业的主要核心,属于农业深加工高科技型企业。 公司产品的上游为玉米淀粉转化的葡萄糖,产品的下游主要为阿斯巴甜生产企业、医药原料药企业和洗涤剂企业。生产所需的主要辅料为白煤、硫酸、氨水、无机盐等。 公司产品的生产所需原辅料来源丰富,价格适宜,除了葡萄糖运输距离较远外,其余原辅料就近就能得到解决。大大方便了公司生产,降低成本。 四、主要产品介绍 1、L-苯丙氨酸 L-苯丙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具有生物活性,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属于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它既是一种重要的生化营养物质,可安全添加于任何食品饮料中并作为阿斯巴甜的主要原料,又是多种药物的合成原料,是苯丙氨苄、甲酸溶肉瘤素等氨基酸类抗癌药物的中间体,同时也是生产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和黑色素的原料; 2、真菌降脂素 真菌降脂素是一种新一代天然脂代谢调节药物。它具有天然、高效、无毒的特点,不仅可以显著地降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C-C),同时可有效地升高高亮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还可改善患者血液体系的粘、浓、聚状态,对脂代谢紊乱具有理想的双向调节作用,对改善器官血流溢注及防治高脂血症可获得标本兼治的医疗效果,已在全国近百家医院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 3、灰黄霉素 灰黄霉素是医农两用的抗真菌抗生素,除医疗上对丝状真菌感染有特效外,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我国是世界上灰黄霉素最大的出口国,以质优价廉而具有很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我国市场的灰黄霉素均为医用产品,是抗真菌抗生素的重要品种之一,其生产菌种及生产工艺均采用吴松刚教授选育的耐前体高产菌株,具有优良的发酵特性,生产水平稳居实际领先地位。 灰黄霉素俗人俗医药抗生素,但也是一种理想、安全、高效的农用抗真菌抗生素,在国外仍然使用化学农药,迄今还没有一种抗真菌的生物农药。 第二节 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层 一、企业管理架构图 二、企业董事及高管 董事长: 福建省谷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生物与分子学会工业生化委员会理事,中国发酵协会理事,福建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高级经济师。 历任:第九、十届福建省人大代表闽清生物化学总厂厂长闽清森尼食品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闽清双安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微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福建省谷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省沙县侨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济学硕士、经济师历任:青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企管处副处长青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恒宝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恒宝通光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全国中青年优秀企业家 阿斯巴甜为James M. Schlatter于1965年发现。这名化学家在G.D. Searle Company工作。在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他无意间舔到手指,发现一种由苯丙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结合物具有非常高的甜味。 后来经研究证明阿斯巴甜的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又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热量,使人感到到甜味所需的阿斯巴甜量非常少,以致于可忽略其所含的热量;味质远比糖精、甜蜜素好,具有和蔗糖近似的清爽甜味。除有关特性和使用方法外,人们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彻底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与糖精和甜蜜素不同,阿斯巴甜是由蛋白质中通常含有的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物质,和蛋白质进行同样的代谢,对生物体来说不是异物,因此安全性极高。 自1981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干撒食品、1983年允许配制软饮料后,陆续先后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作为蔗糖的代替品。 据业内最新数据表明,2009年全球阿斯巴甜的实际产量达到25500吨左右。其中国外总产能约为14000吨,国内总产能约为11500吨。主要的生产地区集中在: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法国。其中,国外的主要生产企业为:美国的纽特、日本的味之素和韩国的大象。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球阿斯巴甜的产量在需求的刺激下,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产品的价格因苯丙氨酸价

文档评论(0)

189****356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