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关键词:莫言 、儿童视角 、复调 、狂欢、 色彩   论文摘要:莫言是80年代中期文坛崛起的一代新星,他乘着“先锋 文学 ”的大潮初入文坛,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的问世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尤其值得我们认可的就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经历了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 历史 主义 写作 之后仍旧能够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饱满的思维活跃力,而莫言的超人之处正在于他异于常人的创作力,甚至可以称得上文坛的“怪才”“异端”。而莫言保持这种长盛不衰的写作势头的秘诀在于莫言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并热爱着民间,民间是其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生于山东高密,亦长于斯的莫言,正是在充分的吸纳了传统 文化 的滋养之后自觉地继承发扬了民间的这种优秀的传统并对其有所反叛与扬弃。莫言对感觉,无论是内心感觉还是生活体验,都有着特殊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融通感觉是莫言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他将视觉,听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功能融为一体,搭建起一个充满色、香、味、形、情、趣的世界,使人可触、可感、可闻、可亲。可以说对于感观世界的妥善经营,造就了高密县东北乡,造就了“我爷爷”,“我奶奶”,“小黑孩”,“上官金童”,“孙媚娘”,“钱丁”,“罗小通”等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造就了莫言笔下的世界。   本文试图从莫言作品的 艺术 表达技巧入手,重点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莫言作品表现出来的儿童视角,复调技巧;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其作品的狂欢化的叙事;从色彩入手,感悟体验莫言作品色彩意象的象征化。   一 儿童视角下的异化时代   视角是作家进行调控以达到文本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莫言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 心理 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作为一个平常的人,童年的生活经历会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而作为一个作家而言,他就不仅仅是这样,同时他还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程德培先生在他的? 《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 一文中就说到“ 莫言是一个被记忆缠绕的人”,所以莫言选用了童年视角来还原儿童眼中所观察到的世界。   发表于1986年3月的《红高粱》,是莫言自觉地运用儿童叙述方式的开始, “我” 是一个远离战争,没有亲历过战争的儿童。所以在小说中才能泰然面对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作品通过 “我” 的眼睛再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这里的儿童只是一个承担叙述的工具,没有融入太多的主观感情色彩在里面,他就是在讲述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这也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就是在写小说时避免在小说中说教,避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写作《红高粱》 时,莫言对 “儿童 ”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儿童,能承担叙述的功能就可以。发表于1985年的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 “黑孩 ”作为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小说中的 “黑孩 ”似乎就是作者的本体投影,“黑孩” 不是一个哑巴,但他却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他不爱说话,也因为他经常发呆,所以开发了他的潜在的超常能力,使他具有了 “特异功能” ,他能够看见常人看不见的景象,他看到 “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他还具有超常的听力,他听到 “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 音乐 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 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能够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能够发现比别人更加丰富的色彩。用儿童形象来抒写和象征人类原始的阴柔情操,是十分妥帖和自然的,因为儿童作为“ 个性” 的 “人之初” ,易于被看做是群体的 “人之初” ,即人类童年的一个缩影。作者精心建构了一个超越常人又源于天性的感觉世界,有意凸现它与成人 社会 现实世界之间的格格不入,并以前者的美好,和谐,灵异和丰富对比于后者的丑陋,争斗,单调与缺乏生气,从而透漏出了作品的原始主义题旨和倾向。从根本上说,作者通过儿童心理达成了对人的原始心态的重塑,通过知觉形式开掘与张扬了原始思维的潜能。《檀香刑》中的赵小甲作为心智未成年的成年人虽然有一份杀猪的职业,并且已经结婚,但他的智力只是停留在幼儿的水平,因此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同时他却有着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作者通过小甲的眼看到的袁世凯是一个“ 道行很深的‘高级鳖’ ” ,克

文档评论(0)

mx59765166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