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视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将其主题类化,大概有以下母题: 文化碰撞 人与自然 历史沉思 哲理小品 人物速写 2.人与自然 我们将“人与自然”也分为两大类型: (1)家园意识: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四川卷《乡村的瓦》(冯杰)和全国Ⅱ卷《绵绵土》(牛汉)大致属于此类。 (2)和谐相处:生机盎然的乐土。如湖北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德),和全国Ⅰ卷的《阳光的香味》(林清玄),都是肯定一种接近自然的温暖的生活,歌唱田园牧歌赞叹人在自然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3.历史沉思 “历史沉思”在古代诗歌阅读中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当代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一般有对兴亡的慨叹,对今昔盛衰的总揽式评判,即普泛地“发思古之幽情”;还有通过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借别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品评历史人物事件,寄托个人襟怀怀抱。这一类型有山东卷的《文赤壁》(朱增泉),安徽卷的《行吟阁遐想》(黄秋耘),湖南卷的《在山阴道上》(方令孺)等。 4.哲理小品 “哲理小品”包含深广,内容不一而足。有福建卷的《泪与笑》(粱遇春),天津卷的《造心》,江西卷的《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辽宁卷的《杨柳》(丰子恺),浙江卷的《平面的生活》([法]米·图尼埃)等等。 “咏物言志”包含深广,内容不一而足。试卷选此类文本很多。 如:2011年上海卷《又见鹭鸶》(陈忠实),写鹭鸶实际是写任何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2009年的全国卷Ⅱ的《岳桦》,以“岳桦”在绝地中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预示生命中痛苦与希望共存的道理。重庆卷的《瓷器的意味》,从瓷器的俗雅之变中领悟做人道理,超越雅俗之别,做本色的自己。 吟风弄月,感物寄怀,这些原是散文的当行本色。“咏物言志”可以描摹生活万象,托物言志,表明一种人生态度;也可以观照物事,提供新的观察世界甚至认识和批判世界的方法。 人物画卷类文学作品阅读题 人物画卷类文本,以人物为中心,小说、散文两种文体都有。 散文如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汪曾祺),通过多处细节,刻画了赤子情怀的乡土作家形象。 小说如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刻画了善良和富有爱心的主人公形象,反映了社会下层百姓的生存状态2009年安徽卷的《董师傅游湖》(宗璞),塑造了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一位普通木工董师傅的形象。再如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等。 人与自然类文学作品阅读题。分为两类。 (1)边疆风物礼赞。如: 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王充闾),写祁连山的雪化水汇成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的生灵,雪还给人带来宁静心境,引发思索…2011福建卷《走进腾格里》写出离开沙漠的不舍和对都市文明的反省。2009年全国Ⅰ卷的《彩色的荒漠》(雷抒雁),描写戈壁滩环境的恶劣,表明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这类主题的文章,也有一些变体,如2009年江苏卷的《上善若水》(张笑天),作者由“水”写到都江堰,都江堰凝聚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索。作者借历史说事,着眼于现代人与自然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忧虑。 人与自然类文学作品阅读题。 (2)乡村歌吟。如:2009年天津卷的《老屋》(楚岩),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断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从精神层面看,有对温馨老屋的依恋,因为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还有对沧桑老屋的感慨,因为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都是肯定一种接近自然的温暖的生活,歌唱田园牧歌,赞叹人在自然中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类文章的主题一般是:家园意识——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缅怀咏叹”类文本有两类,一类是寻找逝去的时光,低徊婉转;一类是追忆往昔先贤的精神品格,表达赞叹之情。两类文本都涉及到今昔对比,作者借这种对比表达出对失去的某些精神传统的深深依恋,对现实中某些缺失的委婉批评。 第一类散文往往文笔细腻,情调温馨。 如2009年福建卷选用丰子恺的散文《阿庆》,描写心灵手巧的阿庆独具音乐天赋,他听几遍留声机,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夏天晚上,他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颇受欢迎。他没有其他嗜好,把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这种质朴的精神追求在如今的物质社会已不多见。 第二类主要是对对人物某种精神的礼赞,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宗璞),借铁铃铛写父亲的性格与命运,以及儿子对他的怀念。2009年广东卷的《耕作的诗人》,作家张炜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