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著作电子书,整本资料,国粹精华!
本草求真
书名:本草求真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凡例
内容:一、本草一书。首宜分其形质气味。次宜辨其经络脏腑。终宜表其证治功能。历观诸书。
无不备
载。然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徒将治效彰着。浅学医士。其奚辨焉。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
说。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反借巧说以为虚喝。义虽可通。意难即悟。兹从往昔诸书。细
加考订。其有一义未明。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
断不随声附和。语作影响。以致眩人耳目也。
一、药品补泻。或阴或阳。或气或血。或燥或润。原自有别。遍绎诸书。无有实载。如
白术
味苦性燥。是能入脾补气。山药味甘气平。是能入脾补阴。人参黄 味甘性温。是能入肺而
补气
是能入肺而补阴。龙眼甘温。是能入心而补气。当归柏子仁辛甘温润
。是能入心而补血。山茱萸杜仲辛温酸温。是能入肝而补气。首乌阿胶甘平微温。是能入肝
而补血。至附桂辛热。则能入肾以补阳。熟地枸杞甘润甘温。是能入肾以补阴。补剂如斯。
泻剂亦然。而书仅以补泻混指。是集论补论泻。俱以阴阳气血分辨。概不敢以影响浑混等
语塞责。庶使开卷了了。无有错误。
一、本草药性。最宜就实讲明。不可一毫牵引。如书既言桑白皮入肺泻火。是明于气无
补。
而又
混引益气之说以相淆。枳壳枳实本为下气最峻之味。而书又引益气明目之说以为质。桔梗本
属升气之品。而书又扩其义曰降。赤小豆本非大热之味。而书又别其义曰燥。紫石英白石英
之甘与温。本非最湿之品。而书又反其词曰湿。此惟上哲之士。始可以悟其蕴。若使粗工褊
浅。又曷克以明其义乎?是集凡有义蕴难明之处。逐一详解。不令稍有含混。
一、经络脏腑。他书亦有载系某药主入某经。某药兼入某经。然众书繁杂。持论不一。
如知
母味
辛而苦。沉中有浮。降中有升。本能清肺以宁肾。而书偏置润肺不语。止言于水有滋。牵强
混引。殊多不解。是篇凡有类此不明。无不从实发辉。庶主辅攸分。而经腑与脏之药。自不
致误。
一、是集论症论治论效。总以药之所味形质四字推勘而出。则药之见施于病者。既有其
因。
而药
之见施于病而即有效者。又有其故。如刘寄奴之能破瘀通经行血。又治金疮使血顿止。一通
一涩。似不相合。他书止载治效。无有诠释。使人自悟。是篇凡其药有类是。无不按实考明
。尽情阐发。俾令后学。始有津涯。
一、药多有形质相同。气味相等。若使各为注释而不比类合观。则疑似莫辨。如诃子粟
壳共
为涩
药之类。白蔻砂仁共为燥胃之类。猪苓泽泻共为利湿之类。羌活独活共为驱风之类。大戟甘
遂共为泻水之类。枳壳枳实共为破气之类。附子肉桂共为补火之类。地黄枸杞共为滋水之类
。牛黄贝母共为清热祛痰之类。乳香没药共为行血破血之类。人参黄 共为补肺补气之类
。本草分论虽多。而合论则少。是篇尚论药味。凡有气味相同。无不先于篇首协议阐发。再
于各味之中。又取相类以为分别。庶使毫厘千里。无有差谬!
一、药有宜有忌。宜者可用。而忌者不可用也。有其宜之当用。即有其忌之不可用。是
篇既
于
药品之宜。反复申明。复于药性之忌。多为诰诫。俾其喜忌并知。而无临症岐亡之弊矣。
一、本草药味。他氏多以草木昆虫金石类为编次。以便披阅。然形质虽同。而气味不就
一处
合编
。则诸药诸性。又已分散各部而不可以共束矣。是编开列药品。总以气味相类共为一处。如
补火等药。则以补火为类。滋水等药。则以滋水为类。间有一味而兼数治数性者。则不得不
就
一处以为品列。不必彼此重见。是亦限于编次之一道也。再于分别气味之下。又注是草是木
是金是石以为类次。俾气味既得依类而处。而形质亦得分类合观。庶泾渭攸分。而学人自无
亡津之叹。
一、本草本经。出自神农。其理自属不易。然考论中所载。药性多有安五脏。定神志。
并延
年益
寿。身轻黑发。及桑白皮紫草补中益气等说。按此语多肤廓。不无可疑。且考神农尝草。流
传至今。是时文本未开。当有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所详药出郡县。多有后汉地名。故
寇宗 陶通明掌禹锡皆谓是书考之于汉。已有不能断自何代所作。淮南子虽言神农尝百草以
和药。亦无本草之名。至称桐雷本此载在简编。应与素问同类。何以后人多为更饰。故有疑
为
他氏所着。厥后代为损益。其真愈失。而其论愈讹。无怪李氏濒湖纂集本草。仅以本经主治
冠列诸首。而不力为着解。且有疑其经论未确。留此以为存羊之意。非故浓今薄古。实以语
多
肤廓。故不敢以疑信相参之书。等于素问。同作千古俎豆观也。惟有长洲张璐极力尊崇。而
其中多有强为组合之心。仍非尊崇本意。故余尚论药性。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
复不浓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俾炎帝救世之真心。默与余论相合。而不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