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VIP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必修1 专题2 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解析: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福州、上海不仅交通便利,而且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掠夺原料,倾销商品。A、B均不是主要目的,而C主要出现于《马关条约》以后。 答案: D 2.(2010·济南模拟)下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 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主题的把握能力。图中的“平等谈判”,但手中握枪是关键信息,说明清政府被迫签定,它恰恰揭示了这一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答案: B 3.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联系中国近代史上历次被侵略的战争,可以知道是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C 4.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割吾领土”,四个选项中只有《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的内容。 答案: D 5.(2011·杭州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诗中“瓜分豆剖 燃眉急”说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扶清灭洋树大旗”、“农民阶级志不移”很明显地说明此历史事件指的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 答案: B 6.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解析: 三元里人民抗击的是外国侵略者,故B项不选;而D项与题目无关联。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当时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C项。 答案: A 7.(2010·杭州模拟)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是“一百年前”,鸦片战争距今160多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距今130多年,抗日战争距今70多年,甲午中日战争距今100多年,故答案为D。 答案: D 8.(2010·日照模拟)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解析: 解本题一是注意时间是1931年9月19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二是注意提出的要求是“共抗外敌、共赴国难”。从提出的要求来看,并没有反对国民党中央的意思,不存在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的内容,排除B;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还没有提出来,排除C;此时,国民党正在对红军进行围剿,内战正在激烈进行,排除D。 答案: A 9.歌曲《松花江上》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皆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