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卷(Volume)37,期(Number)3,总(SUM)138
页(Pages)377-383,2013,8(August,201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
Termit盆地构造变形的力学机制
张庆莲1,一,侯贵廷1,潘校华3,万伦坤3,毛凤军3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2.石家庄经济学院
资源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l;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 要: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一新生代裂谷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大西洋张裂的构造背景下。在白垩纪
至古近纪经历了“裂谷一坳陷一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且两期裂陷作用形成的断裂走向不同。依据Termit盆地的基础构造
特征,运用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动力学角度讨论盆地构造演化模式,为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动力学依据。模
拟结果表明,在早白垩世,盆地受区域NE—SW向拉张作用,在盆地西部边界发育一系列NW-SE向早白垩世早期断层。
在古近纪,盆地受近EW向拉张作用,在盆地西部受早期断层影响较大的Dinga断阶带和Yogou西斜坡地区,局部应力场
使断层发育走向为NW.SE;受其影响较小的Araga地堑发育张扭性断层,沿早白垩世断层呈雁行排列;不受其影响的
Fana低凸起和Moul凹陷发育NNW—SSE向断层。
关键词:Termit盆地;中西非裂谷系;东尼日尔;局部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力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P542;P628.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52(2013)03.0377—007
0前言
世法国Pontarlier断裂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并通过对
Termit盆地位于尼日尔东南部,是中西非裂谷主断裂周围应力状态的分析得出了其构造活动规律:
系中典型的中一新生代裂谷盆地,该盆地是中国天然 Houet
气集团公司在海外的三大风险勘探区块之一(童晓光 模拟方法恢复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古构造应力场,
等,2004;窦立荣,2005;江文荣等,2006;刘剑平等,为超大陆古构造应力场的重建及超大陆裂解机制的
2008)。该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大西洋张裂的构造背景
et
下(Genik,1993;Guirauda1.,1987)。盆地在白垩纪至平面线弹性模拟加以验证,最后确定了胶莱盆地在
古近纪经历了“裂谷一坳陷一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且 莱阳期的动力学机制。这些研究表明,应用有限元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构造的力学机制十分有效。
两期裂陷作用形成的断裂走向不同(Genik,1993;
Guiraudeta1.,1
987)。Termit盆地目前整体勘探水平较本文依据Termit盆地的基础构造特征,运用弹
低,且对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缺少动力学分析。 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动力学(张明利和万天丰,
动力学研究主要是探索构造形变与应力状态之 et et
1988;Martina1.,1998;Maerten
a1.,2002;闫淑
and
间的关系,用来研究构造的形成机制(Bertoluzza玉等,2011)角度讨论盆地构造演化模式,为盆地的
et et
a1.,2004;Houa1.,2006)。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动力学依据。
Perotti,1997;Homberg
收稿日期:2013.03.18:改回日期:2013.04.01
项目资助: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9CB219302)1联合资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