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的重庆:环境与生活的惊世之变.docVIP

后三峡的重庆:环境与生活的惊世之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者按:本文是应《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之约,到三峡库区考察后撰写而成,已择要刊载于2014年第1期的《中国国家地理》重庆专辑(上),现将原稿全文发出,以飨读者。 后三峡的重庆:环境与生活的惊世之变 文/范晓 2011年5月,当中国国务院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长江三峡工程2010年10月,重庆航道局航道处主任闻光华就已将三峡库区泥砂淤积对航道的影响称为“非常严峻的问题”,他说,重庆主城区朝天门至江津红花碛的库尾段,由于水流至此逐步减缓,是泥沙淤积最严重的河段,以重庆江北嘴为例,目前的泥沙淤积已经将航道向对岸的弹子石方向推进了80米。朝天门下游约5公里的梁沱,江中的泥沙淤积已经比三峡成库前高了10米。 眼下,江北嘴所在嘉陵江江口,曾被预言的“拦门沙”正逐渐显现,不远处的江中,一些挖沙船正在作业,不知是在疏浚航道,还是为了开采建筑用的沙石。 闻光华还曾提到另外两处严重淤积的地方:一处是忠县的滥泥湾河段;另一处是三峡大坝前。考察中我也去了忠县滥泥湾旁的顺溪镇,江对岸有著名的南宋抗蒙堡垒—皇华城,它位于长江中一个巨大的洲岛上,原来枯水时洲陆相连,三峡蓄水后已成永久性的江中孤岛。长江在此段形成一个巨大的河曲,婉转如太极图形,被当地人夸为“长江第二湾”,并拿来与云南石鼓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比美,但这个巨大河曲对于泥砂淤积却是致命的。 滥泥湾的实际情况比闻光华提到的还要严重。2011年5月,由于泥沙淤积体完全封堵了整个滥泥湾航槽,长江重庆航道局关闭了皇华岛左侧的航道,成为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因泥沙淤积中断的首个道。重庆大学专家, 蓄水以前,库区上端年均输沙量约4.6亿吨,库区下端年均输沙量约5.23亿吨,岸支流 由江北嘴向下游望去,不远处的江岸便是宏大而繁忙的寸滩港,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和汽车滚装码头,它正是为了替代受泥沙淤积影响的九龙坡港而兴建的。如今,寸滩港是否也要因泥沙淤积,而为自身的命运未雨绸缪呢? 地质灾害出现“高发期”: “目前已确认的崩塌、滑坡、危岩、坍岸等地质灾害点已超过5000处。” 国务院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把地质灾害防治列为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用国土资源部前总工程师张洪涛的话说:“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是个永恒的主题。”此次我也拜访了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专家,据介绍,从2000年开始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共三期工程目前已结束,国家已投资一百多亿元,完成了511处工程治理项目。现在正转入新的后续地质灾害治理阶段。仅在三峡的重庆库区,目前已确认的崩塌、滑坡、危岩、坍岸等地质灾害点就已超过5000处,其中崩塌、滑坡、危岩就占了约4500处。专家称,最严峻的问题是,已完成的三期治理工程,绝大部分是针对三峡工程蓄水以前查明的地质灾害体,而三峡工程蓄水以后特别是蓄水到高水位以后,新发生的大量地质灾害还急需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勘查与治理。而且,前三期已完成的治理工程,在经历了高水位的淹没与浸泡后,有的已出现损毁,需要开展后期维护。因此,地质灾害治理的后续工作极为繁重。 监测总站的专家告诉我,自2008年9月三峡工程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出现了一个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截止到2011年7月,仅重庆库区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272起。2008年至2009年的蓄降水阶段就发生了243起,其中新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167起,占68%。为此,长江水利委员会要求蓄降水阶段每天的水位升降不超过0.5米,使2009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1年两个蓄降水阶段的情况有所稳定,发生的地质灾害灾(险)情分别减少到16起和13起。但专家也指出,从2010年以来,水位在175米保持的时间较长,应当警惕地质灾害的滞后效应。 一个雾霭迷茫的下午,我来到巫峡的龚家坊,这里距巫山港直线约4000多米,离巫峡上峡口仅一两千米。当地村民王大妈向我讲述了她目睹对岸崩塌的情景:“2008年11月23日下午四五点钟,当时三峡水库蓄水大概到172米,我在家里听到巨响,我和许多村民都跑出屋去看,只见对岸山坡升起一片烟雾,眼看着大片山坡垮进江中,掀起大浪,大浪冲到我们村子这边的山坡后又回过去,把江边的大片果树及表土都卷到河里,河水都变成了泥浆色,幸好没得人员伤亡。” 这次崩塌的方量达到5万多,激起的涌浪高达13米,并波及到巫山港,使港口部分船舶的缆绳被绷断,港口设施也受到损害。 2009年5月18日,在三峡水位下降过程中,这里再次引发崩塌,又有大约1.5万方的土石滑入江中,使航道缩窄了约100米,一度实行通航管制。 站在江南岸的山坡向对岸望去,本来是植被茂密的绿色山坡,崩塌过后大片山岩露出森然醒目的灰色。崩塌处正在进行治理施工,可以看到来往船只仍然很谨慎地靠南岸缓慢行驶。而就在与崩塌相对的南岸,坡岸被涌浪冲垮和毁坏的痕迹还清楚可见。 消落带引发新问题: “水库的水

文档评论(0)

999天才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