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江苏教育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探究·发现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05年南通)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05年扬州)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2005河池市)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6连云港) 5、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06年广州南洋)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05年河南) 归类发现: ①⑤内容 ②④情感 ③⑥技巧 教学目标: 1、借助形象,描绘诗意图景(内容) 2、读懂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情感) 3、探究技巧,欣赏诗句妙处(技巧)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找形象 用想象 描图景 合作·总结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2005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题) 句子是: 为什么: 月亮 落花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品质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思家 家书 思乡 归雁 情感 意象 诗句 伤春 菊花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离愁别绪 思家、思亲之愁 常见的表达技巧: 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表现手法: 化用典故、诗词炼字、比较对照、以动写静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鉴赏艺术手法答题要点:1、明确艺术手法 2、阐述具体表现 3、写出表达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2006年山东日照中考题)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明自己的友情将与明月同在,陪伴着朋友,真切的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鉴赏艺术手法答题要点:1、明确艺术手法 2、阐述具体表现 3、写出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古诗 , 完成下列三道2006年中考诗歌鉴赏题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 的悲哀;借 和 、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3分) ( 2006年湖北省黄冈卷) 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检测·提高 ?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2006年泰州市卷)?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式上作简要赏析。 (3分) (2006年成都市卷)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