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某些药学问题.DOCVI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某些药学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床医学论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某些药学问题 【关键词】? 药材品种 药材产地 炮制 加工 采收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人们熟知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若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手段和工具,我们中医临床上治病的主要手段和武器就是中药。因此,药材的品质如何,是否是名符其实的地道药品等等,自然要影响到临床疗效。笔者是执业医师,也是执业中药师,滥竽于中医药界四十余年,深感中医最常用的武器——中药,确非尽善,而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影响了临床疗效。兹就这一问题,略作讨论,既非全面,更是一孔之见,谬误难免,敬希指正为祷。 ???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的分工愈来愈细,医药也如此。医与药分立、各负其责,这自然有利于各自工作的深入研究,不能尽厚其非。但由于这种彻底的分工,形成了“医不识药”、“药不懂医”的局面,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少的弊端。这些问题近年来已有发觉,并有改善和进步,如临床药师的出现即其证明,但总体来看尚未解决根本问题。那么临床研究中有哪些问题影响着临床疗效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5个方面。 ??? 1?? 中药的原药材品种和真伪问题 ??? 临床医师用的中药是饮片,而不是药材,但制作饮片的原药材常常不是一种。按药典规定,两种者有之,3种者也不少见,这还不包括地方用药习惯和混乱品种,如常用的党参,《中国药典》收载了3个品种,即党参(C.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C.Pilosula Nannf Var.modesta(Nannf)L.T.Shen)、川党参(C.tangshenOliv.),意思是这3种党参可以说都是正品,同等入药,但实际上不同品种的党参其化学成分不尽相同,有些成分差别甚大,药理作用自然亦当有别[1~2]。何况国家对党参商品还有规格标准,1984年规定其商品有5个品种,13个等级[3]。由此可想而知,即使是正品党参,在各个药房、药店供应的差别,恐怕是在所难免了。再如五味子,据报载,都是统货,辽五味子售价115元/kg,而山五味子则是12元/kg,价格上这么大的差距,质量、功效怎能一致?(《中国中医药报》2006-08-23)。问题还不仅此一端,还有伪品问题,那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就更显而易见了。所以清代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中所说“药中误,药不真,药材真緻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费心”,其言甚是[4]。所以我们做临床治疗工作,对于药物的真伪和品种品质的优劣应有充分的注意,不要把属于药学的问题统统归咎于临床医师的技术拙劣,那样是很不公平的。 ??? 2?? 药材产地、采收时间和初加工问题 ??? 中药材自古以来就讲究“地道”,所谓“地道”就是指虽然品种正确无误,然而由于栽植地域的不同,也会影响其药用价值,史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从今天的认识来看可能有误,但可窥见地域影响之大。目前种植药材可以说是处处开花,但种植地有不少是在偏远山区,生产和管理很难规范化,甚至有的胡乱喷洒农药和施用化肥及某些植物激素等,以求高产,多赚钱。如种植的党参用“壮根灵”,产量可增加30%以上,但鲜货水分含量增大,品质下降,也难于保存。尽管国家对药材生产有GAP的要求,而且就全国来看,种植面积日趋萎缩。据报载,2003年种植面积是400万亩,2004年减至300万亩,而实际每年的需要量在500万亩。(《中国中医药报》2006-08-28)。但有的学者对盲目种植药材多有微词,并针对上述种植上的问题明确指出:“粗俗的栽培研究不是在扩大中药资源,而是制造假药和混乱,给中药发展蒙上了阴影。”[5]此言虽然听起来逆耳,但看看药材市场和药房、药店的实际状况,并非无理的诟病。如四大怀药的地黄,地道的河南陡县产者梓醇含量为0.8%,而浙江仙居产的仅为0.001%,相差达800倍(《中国中医药报》2006-03-24),于此可见一斑。至于重要的采收时节和初加工,远在一千多年前的药王孙思邈就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明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民谚说得更生动,“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很明确地指出适时采收及初加工的必要性,否则终将影响中药的品质和疗效。现代药物化学研究也证实,采收时间对化学成分有影响。据报道,多年生的地榆鞣质含量比一年生者多1/3左右;在8月份采收者,鞣质含量为15%,而4月份采收者只有12%;七月采收的芍药,芍药苷含量不及五月的1/3[6~7]。更为可恨的是药材采收的“抢青”和“抢购”,据报载东北产的优质北五味子,目前正遭此祸患,本应到10月才能采收,而7月份就捷足先登上山采集尚未成熟的青果,采回后铺在地上喷上一种药水(不知其名),再盖上塑料薄膜捂上几天,青果即变成红果,再晒干就当作

文档评论(0)

fengyu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