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 更新日期:2009-03-30 点击: 罗从容 关键词 黄褐斑;辨证论治;活血化瘀;中医药疗法   笔者近几年来以辨证论治为主,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取得较好疗效,现分述如下。 1 辨证治疗 1.1 肝郁血瘀型 此类患者在临床上最为多见,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脉络失和,气滞血瘀血不能上荣于颜面所致。症见:斑块呈褐色,形状不规则,多分布于额及双颊处。常伴有心烦易怒或郁郁寡欢,胸闷不舒,夜寐不宁,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乳房胀痛等症状,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如下: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生地黄20g 柴胡10g 陈皮10g  香附9g 郁金10g 枳壳10g  甘草6g   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者加牡丹皮、山栀子、合欢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黄柏;夹有痰湿者加用白术、茯苓、法半夏。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同时作好情志疏导工作。 1.2 脾虚血瘀型 多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日久则脾气虚弱而心血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气虚血瘀则颜面失养出现褐斑。症见斑块色淡,多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部位。常伴有脘痞不舒,少气懒言,肢软乏力,食少便溏或月经量多等,舌质淡,脉细缓。治宜补益脾胃、益气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如下:  党参15g 黄芪30g 陈皮10g  白术10g 茯苓20g 柴胡10g  升麻9g 当归10g 阿胶10g(烊化)  甘草6g   便溏严重者加芡实、赤石脂;夜寐不宁者加莲子心、夜交藤;情志不畅者加香附、川楝子;肾阳虚者加菟丝子、鹿角胶、补骨脂;恶心呃逆者加用吴茱萸、法半夏。 1.3 肾虚血瘀型 此型多因房劳过度,肾水不足或因久病致肾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水不制火,阴血日耗,血虚不能华面,面络瘀滞所致。此型常伴腰膝软,头昏目眩,失眠多梦或妇女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药物如下:  生地黄10g 熟地黄10g 山茱萸10g  山 药12g 茯 苓15g 泽 泻10g  枸杞子15g 牡丹皮10g 牛 膝10g  百 合10g 丹 参30g 桃 仁10g  红 花10g 当 归10g 川 芎10g  甘 草 6g   胁肋疼痛者加柴胡、枳壳;大便秘结者加知母、制何首乌。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34岁,1998年2月4日初诊。有子宫结核病史,平素体虚,近半年来因工作繁忙,加之心情不畅,而渐感头昏,神疲乏力,腰膝软,手足心热,失眠多梦,颜面部渐生斑块。月经色暗,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黄褐斑(肾虚血瘀型),治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药用:  生地黄10g 熟地黄10g 山药10g  山茱萸9g 茯苓12g 泽泻10g  枸杞子15g 牡丹皮10g 山栀子10g  桃仁10g 红花10g 丹参30g  百合10g 黄柏10g 知母10g  甘草6g   连服6剂后,诸症渐缓,褐斑变淡。再予6剂,诸症除,斑块消退。遂予养血调经、活血化瘀之剂巩固治疗,随访病未再发, 3 体 会   西医认为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多与内分泌失调致代谢异常有关。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的成因有三:①情志失调,如肝气郁结,思虑伤脾,惊恐伤肾,暴怒伤肝等,均可使气机郁滞,脉络失和,气滞血瘀,血不能上荣于面而变生黄褐斑;②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则中土转输失职,运化失常,日久则脾气虚而心血不足,气虚无力推血上荣而致颜面失养;③或因房室过度,久伤肾精,则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水亏则不能制火,阴血日耗,血弱不能华面。《诸病源候论》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生黑。”故无论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是脾阳不足,肝肾阴虚,最终皆可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脉瘀滞而致黄褐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无力推动,气滞则血瘀,脉不通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色泽黯,故治疗黄褐斑应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不忘活血化瘀。常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益母草等。 作者单位:罗从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562400 贵州兴义市盘江路95号) . .

文档评论(0)

ww88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