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精品课件 中图版必修3.ppt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精品课件 中图版必修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1.图1-1-1 中国三大自然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界,东部以3000 m等高线与东部季风区为界。 2.图1-1-5 青藏高寒区的湖泊和冰川 本组图由两幅图组成。左图为纳木错(湖泊)的景观,右图为长江源头的冰塔林(冰川)景观。纳木错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属于内流区域;长江源头的冰塔林属于外流区域。这说明青藏高寒区是内流区和外流区兼具的区域。 3.图1-1-6 不同自然区的农业景观 本组图由两幅图片组成,上为东部季风区的种植业,下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畜牧业。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成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是我国天然草场的分布区,依靠本地区的草场,发展畜牧业。 4.图1-1-7 东部季风区 (1)在图中找出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了解东部季风区的范围。 (2)在图中找出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和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和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可以看出它们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 (3)联系初中地理,我们又知道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和4500℃等积温线又与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大体一致。 由此可见,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此为界,将我国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南方与北方两部分。 5.图1-1-8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对照本图与图1-1-7,可知大体以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4500℃、7500℃等积温线可将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划分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2)东部季风区内部的亚区名称有其规律,其名称由位置、温度带、干湿地区三部分组成。自南向北因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热量)的变化是东部季风区内部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自南而北其位置分别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对应的温度带分别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另外秦岭—淮河以南的两亚区均为湿润地区,以北的两个亚区均为半湿润地区。 (3)图中还从季节变化、气候、植被等方面列出了各亚区的典型特征。 6.图1-1-14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 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读图可知,从动态看,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从1996年到2005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呈增长趋势;从静态看,每一年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东部>中部>西部,说明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东部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7.表1-1-2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纵看每一年份,三个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都是东部>中部>西部,横看从1998年到2005年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东部逐年增加,中部和西部逐渐降低。三个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可总结为下表。 经济地带 经济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经济 发展 水平 发展水平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GDP(2005年) 最多(61.7%) 较多(25.4%) 较少(12.9%) 人均GDP 最多 较多 较少 经济 发展 速度 发展速度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的增长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逐年增加 降低 降低 8.图1-1-17 坎儿井示意 本图直观表现了坎儿井的结构。读图时应注意两点: (1)坎儿井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等组成。暗渠是在地下开凿的输水道,用于将地下水引到地面;在暗渠流经的地方,每隔几十米开挖一个通向地面的竖井,用来通风和取出砂石,也便于修理暗渠;暗渠和明渠的接头处为蓄水池,为蓄水用,又可减缓暗渠水流的冲力。 (2)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修建该特殊引水工程的意义:吐鲁番盆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高山冰雪融水下渗顺地势流向低处补给地下水。这里地下水丰富,在引水发展灌溉农业时,当地人们想出了修建坎儿井引水的办法,来减少水分蒸发消耗。 案例研究 通过这个案例的研究,主要是掌握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最常用的方法是列表比较法。一般根据划分区域的依据,确定比较的内容,一般自然地理区域的比较主要从地形(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

文档评论(0)

gubeiren_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