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具开发的可行性的研究。pdf.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杨柳—关于香具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对进行品香的“香客”操作香具是进行观察,分析,体会品香时的操作细节, 找出最适合的操作方式。 3) 调查法 拟定贴合本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分发给有关人员,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通过与香道玩家谈话,对其提出的见解进行分析研究。 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香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以不同场合的使用为基点,相互比较,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1.4 论文的创新点 台湾逢甲大学刘良佑教授的《香学会典》对于我国香道的传承,以及现今 日本香道有较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在器具方面,尊崇古法,归类总结前人所制 器形,复原古代器具,并设计了少量个人风格明显的器具,无法推广。本课题 将以工业设计的角度对器具方面做力所能及的研究,尽可能对其制作工艺方面 进行量化,并以使用场所为基点做多个系列的尝试,力求扩展香道所涉及的使 用范围。 1. 从研发适应人的行为,及现今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的香道用具为本课题 的出发点。 2. 从不同的使用场合为基点设点不同的熏香方式。 以对不同的加热方式,及各等级木本香料的实验性研究,开发适应我国现阶段 多个消费层次香道发展的用具。 7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杨柳—关于香具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章 产业背景(社会因素) 2.1 历史相关 2.1.1 历代用香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在春秋 时期,古人就通过焚烧艾蒿以驱邪。 在汉武帝时期,除了烧香祭祀之外,熏香以驱邪除污,在当时形成一种烧 香的风尚。熏香最早成为宫中的习俗,大多用来熏衣被 。史书记载,汉武帝 本人爱香成癖,用香也非常奢侈,皇宫之中,殿内殿外,香云缭绕,昼夜不断。 因为长安发生大瘟疫,西国使者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后来,汉武帝 还播“百和之香”以候王母。 为了熏香,汉武帝还专门遣人根据道家关于东海仙境博山的传说制作了 “博山炉”,这种造型雄奇独特的香炉影响久远,后朝历代都有仿制。“博山 炉”出现之后,熏香的风习更加普遍。1972年中国考古学界在湖南长沙发掘的 马王堆汉墓,该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在一号汉墓 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尸体手中握有两个熏囊(香囊),内装有药物。另外在淳 箱中发现四个熏囊,六个绢袋,一个绣花枕和两个熏炉,也都装有药物。这些 药物为辛夷、桂、花椒、茅香、佩兰等,都是香药。可知当时人们随身应用香 囊、香枕、董炉等香疗方法来防治疾病,辟秽消毒,净洁环境已形成一种习俗。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甚至还传到了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苏门 答腊就曾发现了刻着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熏炉。 魏晋以来,熏香己成风气。魏武帝曹操就是一位热衷香药的人,《太平御 览》记载,曹操曾下令“房屋不洁,听得烧枫胶及惠草”。《晋书·王敦传》 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 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 郎刘寔去石崇家“如厕,见有绎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 崇曰:‘误入卿内耳’。”可见当时熏香己经成为一种时尚。 后来,随着香料品种和数量的增加,熏香在民间极大地发展。一般来说, 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周邦彦在《满庭芳》里感慨说:“地卑 山近,衣润费炉烟。”‘颜氏香史‘说: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 鼻通神,观而会尤疾焉。南方多瘴疠,多蚊虫,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驱蚊 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所说:(香)可祛邪辟 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宋代出现了新的熏香方法—— “隔火熏香”:先将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 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填埋。在香灰 中戳些孔,再放上瓷片、银叶、金钱、 或云母片制成的“隔火”盛香。如此慢慢的“熏”烤,既可以消除烟气又能使 香味的散发更加舒缓。熏香方法可谓极尽巧思! 宋代之后,香料的使用已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兴盛起来,香与人们生活的 关系已十分密切。直到清末,社会动乱,熏香这种闲情的雅事才渐渐衰落了下 来。 2.1.2 历代香具产品种类

文档评论(0)

sxym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