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作品研究.doc
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作品
—七十三团上千少数民族群众全部就业赏析
学院:文学院
班级:新闻11级
学号:48
姓名:张 均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七十三团上千少数民族群众全部就业 参评项目 消 息 作者
(主创人员) 李秀蓉谭冬初 责任编辑
程煜 刊播单位 伊犁垦区报 首发日期
2012年9月24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一版 要闻版 作品字数
(时长)
830字 《伊犁垦区报》创刊于1952年3月,原名《巩固报》,先后更名为《生产建设报》、《田间快报》、《跃进报》、《军垦战士》等。“文革”期间休刊,1988年8月1日正式复刊,更名为《伊犁垦区报》,现为对开周三刊。 复刊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伊犁垦区报社在师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师党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兵师党委的中心工作组织宣传报道,为四师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都有大批新闻作品在兵团、自治区和全国各类新闻奖评选中获奖。《伊犁垦区报》从小报变大报,从黑白报变彩色报,从一份默默无闻的小报发展成为兵团乃至自治区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党报。目前,报社共有6人11次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兵团先进工作者”和自治区、兵团、伊犁州、农四师“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7年和2008年,我们曾两次在自治区地州市师党报总编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四师七十三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三团,地处伊犁河南岸中上游地带,坐落在巩留县境内,距伊宁市82公里,离巩留县城28公里。全团现有土地面积43万亩,耕地面积6万亩,总人口11097人(含流动人口),其中少数民族503户、1550人,主要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9个少数民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是执行屯垦戍边使命,担负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任务,发挥开发、建设、稳定边疆和巩固边防作用,是一个特殊的农垦组织 2010年以来,团场确立并实施“一心一轴六区”梯次循环发展战略框架(即城镇中心,产业发展轴,矿产牧业区、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有机设施林果区、文化商务区、高效农业区、生态养殖区),坚持开放立团、工业强团、人才兴团、品牌名团促团和循环经济富团“五大战略”,创造性打造新型城镇、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拥有1个兵团级工业园区、7个万畜精养基地、1个万亩有机设施林果园区和1个万亩水产养殖基地。 2012年完成生产总值4.68亿元,增长155.22%。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11年的45:28:27调整为24:57: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3亿元。 2012年,全团新增就业岗位3300个,有效促进了团场富余劳动力转移。团场户均收入51332元,人均收入20160元。其中一元收入489户,二元收入1000户,三元收入1155户。团场按照“扶持一元,提升二元,促进三元”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立体就业,多元增收”。全团二元以上收入家庭占83%,初步实现就业“时间上无盲点,空间上相补充,产业间相融合”,实现“一家多元、多元增收”。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特殊边疆省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对稳定边疆、推进改革发展、造福各族群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兵团第四师七十三团在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多措并举,找根本、强措施、抓落实,“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群众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上引导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上来。目前,该团有劳动能力的1176名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进厂务种植水稻、大棚葡萄等,全部实现就业,走上一家多业、多业兴家、多元增收的致富路。
七十三团缺资金、缺资源、缺项目、缺人才但该团党委树立“我用即我有”的资源观和“无中生有”的发展理念,在短短两年内引资96.78亿元,引入28家企业落户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并于去年年底使其升格为兵团级产业园。七十三团耕地少、盐碱重,曾是农四师出了名的贫困团场。近年来,该团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走科学发展道路,着力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造血”功能。扶贫先扶智团场利用农闲加大少数民族群众政治、法律、技能等多方面培训力度,使他们的传统就业观念得到转变,生产技能得到提升。
文章刊发后,被《新疆日报》、《兵团日报》和新华网等国内知名网站转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七十三团的做法,引起了许多读者和高层党政领导的关注和思考,给兵团各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