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文化角度关于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影评类课程小论文,因未取得身份验证,但所传均为在校完成的专业原创论文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评析电影《逃离德黑兰》
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电影的内容会向人们传递和反映着不同的具体的文化现象,折射社会现象与社会现实,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由本·阿弗莱克导演的《逃离德黑兰》获得了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奖,这部电影根据的是一篇名为“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的杂志文章改编而成,片名“Argo”来源于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电影在片头运用了纪录片似的电影美学的手法,向观众再现了一段简练、看似历史画面的故事发生背景:20世纪50年代,伊朗民选的总理默罕默德·摩萨德开始对伊朗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这一举动触犯了驻伊美英石油公司的利益,于是两国联手煽动政变,解散了摩萨德政府,扶植以伊朗国王礼萨·巴列维为首的新政权。但是,巴列维的奢靡腐朽和运用秘密警察萨瓦克残暴统治以及一系列背离伊斯兰传统的“白色革命”西化改革的举措很快激起民愤。最终,伊朗人民在霍梅尼领导下于1979年发动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并迫使巴列维逃往美国。电影是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此的片头似乎为观众还原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的本来面貌,《逃离德黑兰》的故事即从这里开始。
一、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冲突
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在人类的历史上似乎就从未停止过,从早期的十字军东征到两次爆发的海湾战争,及近年在西亚、北非这些阿拉伯国家上掀起的“茉莉花革命”、利比亚内战等。
电影在纪录片似的片头即提到了伊朗国王巴列维使伊朗西方化的改革激怒了大批传统的什叶派穆斯林,影片开始也出现了伊朗人点燃美国国旗、冲击美国大使馆,绑架使馆中的美国人的画面,以及后来片中德黑兰街头的反美标语、画报,被行绞刑吊死在街头的人,几个美国人在大巴扎中与伊朗人相争执,机场的最后一关中与伊朗革命卫队相周旋,及最后一幕飞机飞离伊朗领空后可以供应酒精类饮料,这些都反映着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冲突。其中几个美国人在大巴扎中与伊朗人争执的一段,双方说着不同的语言在对对方高声怒吼,人人脸上都充满了愤怒。两个素不相识的异国人却能如此彼此仇恨和畏惧,伊朗大叔对美国人是何等的仇恨与愤怒,似乎那几个美国人就是国王杀死他儿子的那把“美国枪”的化身;而美国人对那伊朗大叔及大巴扎中的伊朗人又是充满着恐惧。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因为英语和波斯语的不通是阻塞和徒劳的,还有双方甚至没有了解彼此的意图,而在那之下的沟通毫无作用,只能成为加深误解和偏见的催化物。造成这一僵局的也许是两种文化根深蒂固的成见。当一成见根植于一个更宏大的言论中时,经过了权力或当权者的塑造后,民族、宗教间的矛盾被上升,文化的冲突被扩大,人们便成了文化冲突下权力行使暴力的工具。
电影中镜头给了德黑兰市中心上写着“kentucky fried chicken”的招牌字幕译为肯德基的特写;一闪而过的裹着黑色头巾在德黑兰街头吃着炸鸡的穆斯林妇女。在极端狂热的伊斯兰革命浪潮下,在主张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的时代背景下,德黑兰的街头依旧能看到女穆斯林吃着象征美国文化、西方文化的肯德基,这侧面反映了文化冲突下的融合,西方文化在伊斯兰革命下并没有能完全被杜绝,依旧渗透伊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KFC只是冰山一角。加拿大大使家中的女仆莎赫伊在伊朗革命卫队前来询问时并没有说出实情,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这间房子里的人都是伊朗的朋友”。我们对片中伊朗人的印象大多会用“无知的暴民”来形容,冲击美国使馆、围堵几个美国人坐的车、残暴的革命卫队,而莎伊赫的角色与电影中其他伊朗人是相反的,这透露了在急剧的文化冲突下,在疯狂的伊斯兰革命下,仍存在着善良美好的人性,依旧能看到人的真善美,她是善良友好的伊朗人的代表。
文明的冲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也绝对不会停止。有人曾经说过,西方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将是一个世界难题,无解。中东那个地方自打有了人类文明后就是一块充满纷争的土地。后来因为有了石油、有了现代文明,宗教的不一致和利益让冲突有增无减。《逃离德黑兰》就是这样一部在“文明冲突”之下上演的文化现象学,通过对文化的冲突的演绎来表现文明的冲突。
二、美国意识形态的输出与文化帝国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告诉了我们大众文化首先是由掌控着权力的统治阶级至上而下的传递给大众的,大众文化至上而下传播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人们所爱看的好莱坞的影片,则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工业的产品,作为受众的我们则是文化工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消费者。在《逃离德黑兰》这部好莱坞电影中,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几个美国人假借拍摄电影之名逃离伊朗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剧情,欣赏到的也不仅仅是绚烂精致的画面及巧妙的背景音乐对气氛的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