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过前面扎实、有效的问题讨论,学生可以轻松、顺利的得出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而且理解也较为深刻的,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得出的。而且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魅力! 实验反思: 为什么让同一电池先后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就会得到相同的速度? 重力势能 动能 ? 由这一问题引入能量的转化 设计意图: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发现问题,渗透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意识到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单摆 滚摆 “过山车” * * 能是物理学中较为抽象的一个概念,教材从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入手,展示了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最后通过“滚摆”和“单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抽象,所以要尽可能的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一年的时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具备了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分类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本节课就是这些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 【学情分析】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动能和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能的概念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几段视频: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例如:海啸、地震、龙卷风、雪崩、火山喷发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谈看过后的感受。(大自然具有很大的能量。) 2、思考:为什么说它们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因为它们都可以对物体做功。) 3、学生谈你所知道的能量的形式。(体会到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在动态中体会到自然界蕴藏的巨大能量,并与所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初步体会到能量的存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能量呢? (二)讨论生成,认识能量 海啸、雪崩、龙卷风都对物体做了功,都具有能量。 大石头 2 、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3、能量的单位:焦(J) 能量 问题2:如何才能使物体具备做功的本领呢? 2.举起的杠铃 3.奔跑的运动员 6.树上的石榴 1.拉开的弓 4.飞驰的列车 5.弯曲的撑杆 问题3:判断是否具有能量?并根据使它们具备做功本领的方式进行分类。 3.奔跑的运动员 4.飞驰的列车 运动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 而具有的能) 2.举起的扛铃 6.树上的石榴 被举高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1.拉开的弓 5.弯曲的撑杆 弹性形变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机械能 动能 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机械能有两种表现方式:动能和势能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5、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1、被压弯的跳板 2、天花板上的吊灯 3、上紧的发条 4、被举高的重锤 反馈练习:判断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动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做功的角度建立能量的概念,并深入认识到做功是能量的量度,认识到功和能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这是学生理解好能量这一概念的关键。 从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学生感受和体验,并运用了分类的科学方法,在与学生的动态生成中建立起“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了概念的建立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科学探究: (三)科学探究,理解能量 重点 主体 提出猜想 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速度 质量 重力 重力 质量 高度 弹性形变程度 材料 相似相近的进行合理的合并简化 设计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你研究的问题中变量是谁?定量是谁? 2、你将用什么方法保证定量不变?如何改变变量? 3、你将用什么方法体现出动能或势能的大小? 4、你将如何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 5、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 渗透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QC∕T 1035-2016 汽车发动机用电子节气门体.pdf
- 五年级信息技术苏科版教案.pdf VIP
- 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治疗.pptx VIP
- 设计研发合同范本5篇.docx VIP
- TGMT操作手册OperatingManualTGMT操作手册.doc VIP
- 《产品成功从偶然到必然——IPD集成产品研发体系全景实战》-祝勇.pptx VIP
- Abaqus仿真分析培训教程及abaqus中文培训.ppt VIP
- 剑桥(join in)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课件Starter unit (1) 课件.pptx VIP
- 市政管网工程量计算表(EXCEL)-xls491.xls VIP
- 中联T7530-20T塔吊说明书操作手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