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原静泊
2011年7月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在记事本的扉页写下“我的心在高原,不在这里”,然后收抬起行囊,独自搭上西去成都的列车,开始了梦寐己久的心灵之旅。一个星期以后,我已经在川藏线上,途经康定、折多山、新都桥、高尔寺山、翻过剪子弯山口……一路上,海拔已由开始时的500m左右不知不觉上到4000m上下,而在跨过金沙江后,川藏线进人了西藏境内。这里不仅是一座座的高山,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后来的帕隆藏布又一路嘶吼着,在高原上切开一条条深深的河谷,藏区的雨季,河里浊浪激涌,山谷中涛声回响,河岸,壁立千仞,不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条江叫做“怒江”;不上高原,不知道有一种美叫做“崩溃”。
“怒江72拐”,指的是川藏线上弯道最多的一段路面,“u”型弯一个接一个,从山口到江面垂直落差不下2000m,在山顶看山下的公路只有细细的一条线,每年这里都要毁掉不知道多少高档山地车,甚至吞噬“骑驴”的生命,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许许多多的“骑驴”蹬着山地车在川藏线上试图征服这些雪山和大河,我不止一次看到他们在风雪的山路和烂泥中拼命骑行时眼里流露出的木然和绝望,可以看得出来,在严寒、缺氧、体力极度透支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在崩溃边缘挣扎的过程。在这里,7月的山巅,可以看漫山飞雪;这里,7月的湖边,我们也可以去看油菜花开。穿过72拐,山势开始变得平缓,一切仿佛安静了下来,然乌就在眼前。
7月的然乌湖并不是她最美的时节,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西藏仿佛没有夏季,这里海拔3850至3900m,相对于藏区的西部和北部,这里已算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了,在海拔4000m以下,人基本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然乌湖是一个由于地震引起的山体崩塌造成的堰塞湖,面积22km2,细细长长的,最宽处也不过1000m,318国道穿过然乌小镇,沿着湖的一侧,在湖水和国道之间有小块的耕地,每年的这个时节,青稞油绿、油菜金黄,绚丽的色彩在小雨中随风招摇。湖水的另一边,是高高的山岗,山顶有云雾缭绕。小镇上有不多的几家店铺和旅社,但大部分是汉人开的,专做背包客和“骑驴”们的生意,忙忙碌碌,生怕错过一单生意;而藏民就生活在湖水源头附近的一个小村落里,他们的村庄紧挨着小镇,过着悠闲的生活。这里是半耕半牧区,现在是雨季,也是农闲时节,比人更悠闲的是藏民家养的牦牛,牦牛几乎整年都不用工作,平时就放养在山坡和草地上,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长肉和产奶,白天闲逛,晚上会自己回到主人家的大门口,有时就在野外过夜,没有人约束和强迫它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甚至没人要求它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长膘,它们就这样度过快乐的一生。
然乌地处八宿县和波密县之间,从业拉山向西,地势逐渐下降,然乌湖正处于这样一个下降带上,虽然没有波密和林芝地区成片的森林,但也并不缺乏木材,这里的民居形式也处于藏区传统的平屋顶向波密、林芝地区坡屋顶过渡的阶段。藏区相对于内地而言,地广人稀,所以,藏族村落的规模相对于汉族,尤其是平原地区动辄几千人的村落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藏区从整体而言植被稀薄,可耕地面积非常有限,而牛羊的放牧又需要大片的草场,并且在不同的时节迁徙,今天,许多藏民依然习惯于过着游牧生活。我们沿途看到许多藏族小村落,一个村子中聚居在一起的只有不到十户人家。然乌的村庄中有几十户人家,村里还有水泥路面,有小学,有村民健身器械,这已经是我们见到的比较大的聚落了。
藏族民居和村落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汉族村落有很大的不同,并不仅仅是建筑外观上的差异,汉族村庄中的大部分住宅从形式到建造手法实际上已与过去的汉民居有很大的不同,简单地说,不论建造所用的材料还是建造工艺,平面功能布局,立面造型到装饰方法都和过去是“断代”的,我们并没有从祖先那里继承到什么关于自己民居建造的东西来用在我们的新民居建筑里面,今天许多汉族村落中的建筑是使用水泥、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传统的汉民居;而藏民居,从建筑材料、营造方式、装饰特色,从古到今一直是延续的,只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藏民的房屋有建筑技术上的改进,坚固、美观和适用程度也有所提高,但是建筑的传承脉络是非常清晰和连贯的。
在然乌湖边的这个村落及然乌湖附近的民居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里几乎完整展现了藏东相对低海拔地区的建筑特色。藏民似乎没有拆旧房的习惯,在我看到的,不论是,大型寺庙内的佛殿还是村中民居,他们对于旧建筑的处理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常年维修,这种维修往往每年都要进行,墙壁涂刷、屋顶补漏、彩绘修补、更换经幡、氆氇等等;如果老建筑实在没有维修价值了,他们就会遗弃,人从建筑中搬走,但建筑本身不会被拆毁,他们也不再使用原来的地基和依然可用的建筑材料。所以他们有许多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建筑,仅从外观是无法准确判定年代的。也正是但然乌村里多为“一”字形,长宽比例接近10:6。藏族的建筑,多采用自然材料,石材多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