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学及行政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刘传刚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解释为劳动关系,过于笼统。通过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提 出构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要抓住三个环节,即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的行为、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利 益关系。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充分地认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关键词: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劳动行为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0)05-0020-0 法的调整对象直接反映法的基本特征,涉及法 的性能以及法的作用。不同法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 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除了具有法的调整对象的一 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研究劳动法的 调整对象,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劳动 法的调整对象进行理论研究,找出劳动法自身的规 律,有利于劳动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一、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各种观点分析 关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国内学术界各持己见。 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劳动法的调整 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 关系[1]。根据这种观点,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 单位发生的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 他关系包括劳动行政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团体 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关系等。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劳 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该观点是目 前劳动法学理论界大多数人的观点,似乎无须讨论。 但把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归结为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 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似乎过于笼统,而且比较简 单化和表面化,并未揭示出劳动法的特殊性。 该观点是基于劳动法文本意义上的解释。关于 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法律规定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 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中。1995年1月1 日起施行的《劳动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 《劳动合同法》第1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 定本法。从《劳动法》第1条和《劳动合同法》的第1 条规定来看,主要是规定了立法目的。同时也规定 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比如劳动法规定了调整“劳动 关系”,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 劳动关系”。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明确规定 劳动法调整对象包括“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 他关系”,因此,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文本的解释, 另一部分是基于学理的解释。从目前劳动法的规定 来看,对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规定比较原则化,比较笼 统化,导致对劳动法调整对象认识的模糊性,甚至对 劳动法调整对象认识出现偏差,从而不能真正地理 解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劳动法的作用。 基于劳动法规定的现状和学者们在理论上的一 般理解,在实践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劳动关系的理 解存在着误区,劳动关系界定范围窄,把劳务关系排 除在劳动关系之外,把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之间的 区分绝对化。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 动行为。“就劳动法而言,其调整对象同样是也只能 是劳动行为;并且,凡是劳动行为都应当且只能由劳 动法来调整。”[2]39这种观点从法理学的角度,认为 “法律是以人的行为为调整对象的社会规范。法律 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通过对行为的 控制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 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 为,就没有社会关系。”[2]40该观点比较准确的解释 了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内涵,也揭示了劳动法的本质 特征。没有主体的劳动行为就不可能产生劳动关 系。劳动法是劳动关系主体的行为规范,劳动法正 是通过对劳动关系主体行为的规范和调整,来调整 劳动关系,维护劳动秩序。该观点在劳动法的调整 对象是劳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关系 的形成及原因,看到了劳动法通过对劳动行为的作 用来调整劳动关系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 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3]黑格尔也曾表示,须承 担法律后果的只能是人的行为[4]。劳动法首先通过 对劳动行为的作用,最终调整和控制劳动关系。 该观点虽然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揭示了劳 动法的本质特征之一,即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行为关 系的规范,劳动行为关系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 该观点只是揭示了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浅层次内涵, 即看到劳动法对主体劳动行为的作用,无法反映劳 动法调整对象的深层次内涵,即劳动法主体的利益 分配关系。无法反映劳动法主体的身份关系,也无 法明确劳动法

文档评论(0)

书是爱的奉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