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胃经的天枢穴与肝经太冲穴均出现lO次,太冲穴于现今临床也有较多应用,而天枢穴则应用较少,
天枢位于脐旁,为上下腹之分界处,有通调中焦与下焦之枢纽作用,故于理论上看可促使月经调畅,
关于此穴的应用也可在今后的临床中多加研究。
3各经脉选穴规律
肾经(8穴)——然谷、水泉、照海、复溜、交信、阴谷、气穴、四满。
任脉(6穴)——会阴、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
膀胱经(6穴)——膈俞、肝俞、肾俞、下醪、膏肓俞、合阳。
肝经(6穴)——大敦、行间、太冲、中都、曲泉、阴包。
胆经(5穴)——风池、带脉、绝骨、足临泣、侠溪。
胃经(4穴)——天枢、水道、气冲、足三里。
脾经(3穴)——隐白、三阴交、血海。
督脉(3穴)——腰俞、命门、中枢。
大肠经(2穴)——合谷、曲池。
心经(1穴)—-j西里。
心包经(1穴)——间使。
三焦经(1穴)——支沟。
肺经(1穴)——中府。
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肾经用穴最多,这与现代应用一致,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
气,精为化血之源,血足则经血通畅,且肾主生殖,因此肾经为治疗月经病的重要经脉。其次为任
脉,且全部为脐以下穴位,出现频率均很高,任脉起于胞中,且主一身之阴,从循行与功能上都与
月经相关,故亦很重要。不过任脉在脐以上的穴位在文献中均未提及,实为缺憾,现代亦常用其中
脘、巨阙、膻中穴调理月经,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膀胱经穴位虽多,但只有肾俞穴出现较多,余
穴只提及一二,故在古代文献中并非十分强调。脾经经穴虽不多,但大多穴位出现频率高,各病治
疗多要用到脾经腧穴,故在文献中十分强调。肝经因主藏血,司血海,主疏泄,故与月经极为相关,
用穴较多。胆经虽与月经不十分相关,但其与肝经互为表里,功能相互影响,且其带脉穴及足临泣
均与带脉相交,此二穴在月经病中的作用亦十分突出,现代临床在治疗月经病时对于胆经的腧穴运
用并不多,可对此多做临床观察。从理论上看,督脉起于胞中,主一身之阳,阴阳作用平衡月经方
能正常来潮,故督脉在月经病的治疗中有一定作用,但文献只提及三穴,且使用频率不高,故有待
临床进一步发展研究。
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探讨
金远林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广东 518133
艾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论》以后.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
今日,笔者以为其因有三:(1)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机
·156·
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诸医用灸治热
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
1火郁发之论
《医学入门》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郁发之”之语出自《内经》,这里之“火”指
的是实热证,指实热证治疗时可佐以发散之药,以利于热邪消退,因此,有人认为“火郁发之”是热
证施灸的理论根源。但是,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艾灸不但治实热证,亦可治虚热证,如针灸大成》
以艾灸治疗“骨蒸潮热”,近人以艾灸治疗阴虚火旺型肺结核,却获得良效,这说明“火郁发之”论并
不能全面阐释灸治热证之机理。
2甘温除热论
丹溪心法》云:“火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有学者认为
此为灸治虚热证之机理,且其实质是与“甘温除大热”有着同一涵义。甘温除热法源于李果,李氏认
为阴火的产生因于谷气不升,脾气不流,阴火随之上冲而致,治当补中益气,使脾气升发,则阴火
下潜,其热自退。其补气之品皆甘温,如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故后世称此法为甘温除
热法。因此,甘温除热的关键在于补中气,故不能认为凡甘温能除热者,皆甘温除热法,更何况艾
灸有温无疑,可甘从何来2再者甘温除热是内服甘温益气之剂入胃益脾,而艾灸是通过经络、腧穴
施灸,二者可能有某些相同的效果,但论述其机理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3热因热用论
丹溪心法》云:“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即热因热用。何谓热因热用?即以热
药治疗热证,但其热是真寒假热证,属阳气虚衰, 浮阳外越,出现身热,颜面潮红之证,以热药温
散里寒,浮阳内收,其热自退。而艾灸治疗热证, 有真热。有假热,真热者有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100.复发%2f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pdf
- G104.鸦胆子油口服液联合激素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四例.pdf
- G105.302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表型特点及临床意义.pdf
- GD05-019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的若干初步应用研究.pdf
- Gemini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悬浮剂中的复配应用.pdf
- GHR、IGF-1基因对文昌鸡蛋品质性状遗传效应的研究.pdf
- GIS技术在兰成渝输油管道高后果区分析上的应用.pdf
- GIS在基于J2EE的电子政务平台构建中的应用.pdf
- GnRHa影响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成年身高的多因素分析.pdf
- GNSS导航电文分析工具软件的设计与实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