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商丘古城规划格局的意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商丘古城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外圆内方的经典格局,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运用中国传统意境概念来分析,商丘古城的构图设计极富个性与特色,它是在对所处特定环境精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寓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与地方文化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的智慧创造,彰显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天人合一”关系的匠心独运,这种格局不仅具有实用性的功能,更蕴涵耐人寻味的意境。 一、问题的提出 商丘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古城。现存商丘古城(明清归德府城)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才形成城墙、城湖(俗称护城河)、城郭(俗称护城堤)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见图1、图3与图5)。古城虽历经战乱和风雨剥蚀,仍以较完好的姿态屹立于豫东大地。整座古城规划严整,布局合理,造型独特,是一座河南仅有、全国罕见的古代建筑群,为我们研究古代城市建筑艺术提供了活样本。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来谈文学谈艺术,其实更可以用来谈城市。意境无非就是特色、氛围、个性与魅力,优秀的城市都蕴藏着一系列最能荡人心肠的“意”,都有自己的意境。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有着鲜明可辨的视觉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留连;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有着精深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文意境圆融和谐,耐人寻味;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更有着一个积淀了先人智慧、情感以及理想与愿望的“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给人安全感、亲切感和温馨感。 目前,尽管不少学者对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有所研究,但多是表面肤浅且重复的表象叙述,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内涵诠释创新不多,远不能满足当前商丘古城的旅游开发以及“申遗”的理论需求,尤其将意境概念运用于商丘古城规划格局研究,仍属空白。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厘清商丘古城规划格局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 二、商丘古城外圆内方规划格局的现状 商丘古城为城堡式建筑,规划格局十分独特。俯瞰全城,外圆内方,形似一巨大的古铜钱币(见图1、图2);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格局保存完好(见图5);城内地面呈龟背形,地势向南稍倾;街道布局有如棋盘状,严整有序(见图6);城内的水井、厕所呈梅花状合理散布于全城,南城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水门(见图6)。全城周长9000米,其中内层砖城周长4347.5米,城墙高6.67米,顶宽6.33米,基阔10米,外包1米宽的大砖墙,内为夯土。城上有角楼4座,炮台13座,警辅32处,垛口3600个,城墙虽经战争和风雨水患,但保存基本完好。城门为拱券式,东门曰“宾阳”,南门曰“拱阳”,西门曰“垤泽”,北门曰“拱辰”(见图3、图4)。南北城楼均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坐落在古城中轴线上;登城楼远望,内可看古城全貌,外可观城湖全景。东西城门不相对,东门偏南,西门偏北,被人为有意地错开一条街道,出现了与中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见图6)。内城外是宽阔的护城湖,环绕全城,水面达8000多亩,湖中一个个小岛上建有数量不等且各具特色的亭台楼榭。内城外500米许,是巨龙般的护城大堤,即外城郭,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完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年)用土筑成,用以防水患兵灾,现已改建成环城公路。 三、商丘古城外圆内方规划格局的意境探析 意境的提出和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国传统思维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元气论、阴阳五行说和《易》学这三大思想体系,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产物,其形成时间虽有先后的差别,但是这三大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产生和形成之后,千百年来,均顽强地支配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并对华夏美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1]商丘古城的建造绝不仅仅是土木之事,它同时也是文化的结晶,是美的创造,更是意境的展现。 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规划格局不仅与古城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息息有关,更与古城设计与建造者所追求的独特“意境”休戚相关。其规划设计完全遵守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平衡”、“五行八卦”、“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层层深入,相生相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商丘古城本身就是物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组合,我们不妨借助“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来对商丘古城的规划格局作一探析。 (一)意境的内涵与特征 意境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相结合的一种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者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了“意境”。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虚境的载体,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创造,其目

文档评论(0)

jllxk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