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 墨 简 介.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徽 墨 简 介.doc

?? 徽 墨 简 介 ???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歙县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现在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墨。   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这可从祁门县1978年从唐墓中出土的“文府”墨得到佐证。该墨在地下经历千余年而不败,足见其质地之佳。因墨面有“文府”二字,故人称“文府”墨。残墨长 8.3厘米、宽2.7厘米、厚1厘米,今珍藏于安徽省黄山市博物馆。   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末。唐朝末年,奚超至歙州,见歙地多黄山松、且质优,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又好,故留此重操旧业。其子廷珪,更是有心,见当地穆姓墨工所制之墨颇具特色,便虚心求教、潜心揣摩。他们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被人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召奚廷珪为墨务官,赐给“国姓”,因此,奚廷珪又称李廷珪。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成为千古美谈。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第一品”,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因之,李廷珪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李廷珪所制的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据记载,北宋书法家、文字学家徐铉,幼时曾得一锭李墨,与其弟徐锴共同研磨习字,“日写五千”,也整整用了十年。更令人赞美的是,磨过的墨,其边有刃,兄弟俩还常用它来裁纸。可见,李墨除了配料精良,在制作时是尤重捶打砸实,故其墨耐磨耐用,能裁纸。又据《遁斋闲览》记载:“(大中)祥符中(1008-1016),治昭应宫,用廷珪墨为染饰,有贵族尝误遗一丸于池中。逾年临池饮,又坠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可见,李墨之质地确实有异于常墨。   南唐时名家还有朱逢,他是歙县人。李墨虽被南唐后主李煜所赏识,但同属南唐的宠臣、名宦韩熙载却垂爱于朱逢。他把朱逢请到书馆旁烧烟制墨,名其作坊为“化松堂”,名其墨为“云中子”、“麝香月”。可见朱墨也不亚于李墨。   李廷珪之弟廷宽,廷宽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及孙惟庆,也业墨,都是名墨工;惟庆还继续任过墨务官。自李廷珪被李煜封官赐姓后,徽州的墨工更重制墨技艺,因而历代都产生过一批批著名的墨工。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得到了统一。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又重新繁荣起来。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印刷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的制墨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达官显贵、名门旺族聚集江南,首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南下,又促成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每年临安的科举考试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这时的徽州地区,制墨业已步入“家传户习”的繁荣普及阶段,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斤”,而要满足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的用墨则要逾万。到了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时,“徽墨”之名便正式诞生并迅速风靡南宋都城临安,“徽墨”遂成了墨的代名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宋代徽州的制墨业“流派纷呈,名工辈出”。黟县的张遇、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徽州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黟县人,他是油烟墨的创始者,以制“供御墨”而闻名于世。他制的墨因加入了麝香、金箔而称为“龙香剂”,其配方一直相传至今,成为墨中极品。“张墨”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其子张谷、孙张处厚都是一代名墨工。   沈桂以松脂、漆滓烧得极黑的烟,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他是漆烟墨的创始者。   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钱两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因嗜酒而不幸落水溺死,苏东坡深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