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b互联网何以成为公共物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互联网到万维网——网络如何成为公共物品 王东宾 中文翻译中,往往将Internet和Web统统译为网络,并且Internet的使用频率要高于Web。但实际上,二者区别很大。互联网(Internet)出现的历史要远远早于万维网(World Wide Web),而后者实际上是互联网的一种应用架构,开发者就是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蒂姆·李的理念彻底改变了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他致力于追求“如何使互联网成为你的?(How can I make Web yours?)”,排除万难,使互联网朝着独立与统一(Independence and wholeness)的公共物品的方向前进。 蒂姆·李在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这里是一个精英荟萃之地,也是一个信息海洋,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带着不同类型的电脑,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技术,在实验室里进行着各种不同的项目。这些信息系统类型与用途各异,但无法交流。蒂姆·李的初衷在于构建这些信息之间链接(Links)的空间(A space in which anything could be linked to anything),并使之可以交流,最早的程序是Enquire(1980年,源于儿时读过的一本维多利亚时代的书,Enquire Within Upon Everyting)。技术上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即Internet和超文本(Hypertext),蒂姆·李的任务在于将这两项技术贯通,“编织网络”。 超文本能够统一“代表”(represent)不同的电脑系统和网络信息,经由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形成网页(Web),HTML哲学层面的原则是能够传输超文本文件的结构,而不是它的细节。Internet使得完全分散式(Completelydecentralized)信息结构成为可能因为在网状信息中(CERN的信息资源实际上也是一种网状(Weblike)结构),传统的矩阵或树形逻辑结构都会捉襟见肘,甚至无能为力。 互联网完成数据传输的关键是TCP/IP(Internet Protocol/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给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唯一的数字标签,传输完成后再根据标签合成。另一个重要的协议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th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实现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后来又发展出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以补充服务器的功能。 技术层面的关键还剩下一个就是文件地址,用统一资源定位技术URI(Universal Resource Identifier)进行标识,这样通过链接(Links)就可以实现全球信息的贯通(anything linked to anything)。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寻找信息的方式,过去人们需要根据复杂的指令,寻找信息储存的位置,而现在只需要根据URI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至此,W3(World Wide Web)架构的技术层面基本齐备:HTML,用URI;HTTP,后面有新的技术发展,但在架构上没有脱离蒂姆·李的最初设计。1990年11月,蒂姆·李第一个Web服务器nxoc01.cern.ch,并编写了第一个网页,。其他人需要下载这个客户端才能使用,因此,必须保证这个服务器要在所有电脑都能运行。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社会层面的根本问题是W3所承载的内容问题,这是Enquire的出发点,也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如果没有吸引人的信息或资料在网络上,人们为什么会不辞劳苦的下载客户端(早期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设置才能使用)呢?而不使用网络,为 Web提供信息又何从谈起呢? 因此,除了在技术上突破外,万维网还必须要有人们的“捧场”,需要民间草根力量的支持。尽管CERN内有着网状结构的海量信息,但每个不同项目的人在各自的小群体内(Networks)自得其乐,不足以形成形成人们采用Web服务器的动力。有意思的是,第一个突破口是CERN的电话簿。当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1万名工作人员,其中只有3000多是雇员,5000多是在世界各地的临时研究人员。管理这样的电话簿本身就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于是一个包含CERN所有电话号码的网页诞生,任何CERN的工作人员只要下载一个客户端就可以使用。 到了1991年7、8月间,的日访问量从10上升到100人左右,1992年达到千人规模,1993年达到万人规模。而直到1993年全球服务器数量才达到50个左右,网络并且仍在增加。浏览器之间的竞争初步显现,这时发生的两件事情极为重要。 第一件事情是NCSA(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垄断”互联网的倾向。NCSA设计开发的浏览器Mosaic,性能优

文档评论(0)

ww90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