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涯导论 授课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學術生涯導論 授課大綱 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 授課教師:趙雅麗 Email:yaly@mail.tku.edu.tw Office: L618/文學院辦公室 Tel:26252699 這堂課,我們關心什麼? 在終於成為研究生後,你開始意識到哪些不同與可能性?心中對自我與將要開始的生活有些什麼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在你的預期中,研究所的生活會帶來哪些改變與挑戰?很多人或許已經告訴你,研究所的過程中,從呼吸的空氣到生活的節拍以及心情都充滿壓力,毫無當初預想的幸運與幸福的感覺。壓力似乎無處不在,也是唯一的「真實」。即使你曾經如此高度期待與努力讓自己走向這一步,但如今想望成真,卻發現自己對研究生角色的了解可能多流於片面與直觀,也可能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己近乎混亂的心境與生活上的轉折。因此,藉由這堂課,我想提供的是一個對話的機會,也希望和你一起探索走向一場改變的知識之旅,不僅學習更從容與優雅的面對自我、並且整理生活、感情、學習間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此外,當然也希望幫助你奠定一點研究之路的基礎。 我們的對話怎麼進行? 所有的對話某種程度上都將豐富我們的生活的經驗與想像。而透過對話的形式,也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透視與詮釋日常生活的種種問題。因此,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希望所有的主體都是與你生活經驗相連結的。以下是我們要共同討論與關切的四個面向:一、勾勒自我認知的想像地圖;二、傳播的自我定位與自我認同;三、傳播「學」「術」版圖的迷思;四、傳播研究的基本能力與素養。 這樣的一堂課,你的態度應該是放鬆但認真,嚴肅而非緊張的。說你想說的,表達你希望表達的,談你的喜樂與憂傷,最重要的,分享你期待分享的。應合他人的偏好不必要,但面對真實的自我卻絕對必要。這樣,走過這一場,我們才會看到一種較「不一樣」的過程,理解知識之旅其實也可以是一場流動的心靈饗宴。 評分方式:課堂引導討論40%、個人的對話回應30%、學期心得書面報告30% 單元主題與討論題綱 PARTⅠ(勾勒自我認知的想像地圖)9/13/2005- 9/20/2005 對「傳研所」有何期待與想像? 為何唸「傳播」?為何唸「研究所」? 傳播專業是什麼?能作些什麼? 研究所學什麼?以後有什麼用? 大學與研究所教育有何差異? 大學與研究所課程間有何差異與聯繫? 碩士「學位」的意義是什麼? 上研究所除了獲得學位以外,還應有什麼期待? 在研究所中,面對知識,除了「學以致用」外,還應有哪些態度與認識?對概念的深化、視野的開展與熱誠的培養。 PART Ⅱ 傳播的自我定位與自我認同9/27/2005-10/04/2005 傳播是什麼?能作什麼? 傳播經常和哪些領域合作?哪些領域「不需要」與「傳播」合作? 哪些領域的工作需要傳播的概念? 有沒有一種領域「不需要」傳播的概念? 傳播如何與其他領域合作? 就近年來一些重大的社會活動進行分析: SARS防疫 知識經濟的推動 教育改革 科學普及 建議參考文獻: 須文蔚、陳世敏(1996)。〈傳播學發展現況〉,《新聞學研究》,53:9-37。 編輯部(1996)。〈「新」傳播教育:傳播學的正當性危機〉,《新聞學研究》。53:5-7。 翁秀琪(1997) 。〈對台灣「傳播學正當性危機」的一些想法〉,《新聞學研究》,54:1-2。 林靜伶(1996)。〈幾個感性與理性的想法─對〈傳播教育該教些什麼?〉的回應〉,《新聞學研究》,53:131-134。 趙雅麗(2005)。〈認識的困境與結構:傳播學門之自我認同的病理學還原探索〉的回應〉,《新聞學研究》,84:119-161。 傳播的知識本質是什麼?10/11/2005-10/18/2005 何謂傳播?傳播該教些什麼? 傳播學和「心理、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歷史、哲學」,有何相通和相異之處? 傳播有哪些理論是從上述知識領域「借火」而來?為什麼要「借火」?在處理哪些問題時進行「借火」? 傳播人處理這些問題時,其方向與方法和各門專業相較有何不同?新增了哪些研究面向? 傳播人為什麼要處理這些問題? 各種領域知識進入傳播領域之後,會形成何種不同的風貌? 傳播是一種「創造」知識的領域?還是「使用」知識的領域? 傳播是不是一個高級的「知識訓練班」? 如果傳播是一個「使用」既有知識的領域,那麼傳播是否有「創新」的行為? 傳播是一種「通識教育」,還是「專業教育」? 傳播處理什麼?「資料」、「資訊」、「訊息」還是「知識」? 建議參考文獻: 馬成龍1999)。〈傳播學在美國的發展:從SCA易名為NCA談起〉,《新聞學研究》,58:245-256。 趙雅麗(2004)。〈台灣口語傳播學門發展之綜論〉,摘自翁秀琪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台北:巨流。第五章:115-164。 趙雅麗(2002)。〈知識、創新與傳播:病理學還原下的思索〉

文档评论(0)

hst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