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doc
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
问群众之所需 解群众之所难
——七星关区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七星关区(1993年12月前称毕节县,1993年12月至2011年10月称毕节市,2011年10月称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04°51/—105°55/,北纬27°3/—27°46/之间,东与大方、金沙县接壤,南与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和云南省镇雄县相连,北沿赤水河为界与四川省古蔺县、叙永县隔河相望,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80公里。七星关区在历史上曾是郡、府、路、司、卫、县、署治所。汉代为平夷县治,东晋为平蛮郡治,唐代设羁縻州、宋代设羁縻禄州,元代设长官司和驿,明代设卫,清康熙二十六年撤卫设县,1993年12月10日撤县建市,2011年10月撤市设区。国土面积3412平方公里。2013年末,辖45个乡镇办事处,525个村,25个居委会,5416个村民组。总户数391086户,总人口数1483697人。住有汉、彝、苗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6万人。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通知,按照近3年人均纯收入120元、人均口粮200公斤以下的标准进行统计,全县有集中连片贫困乡109个,占全县乡镇总数124个的87.9%,贫困农户15.94万户,贫困人口79.04万人,均占全县农户和农业人口总数的91%。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通知》(中央【1984】19号文件)下达,贵州只纳入武陵山、乌蒙山、九万大山三大片涉及的包括毕节县(1993-)在内的19县。1985年,按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核定贫困县,毕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元,再次被中央确认为贵州19个重点扶持贫困县之一。三十年来,我区在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问需扶贫、问政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关于开展问需扶贫情况
一问寒薄,解决温暖
八十年代,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部分农村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遮风雨的极度贫困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通知》:部分缺衣少被的严重贫困户,可由商业部门赊销给适量的布匹和絮棉,赊销贷款免息。这是扶贫大手笔,惠及了全国广大农村贫困群众。1985年,毕节县按每人平均供应絮棉2公斤、10米布匹,控制金额30元以下的标准安排,有38万人享受到这一扶贫待遇。随着工业化进程,市场工业化纤品增多,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替代了许多棉纺制品,大部分农村群众初步解决了“温暖”的问题。此后,因灾、因病,组织干部职工捐献衣物棉被,或是政府救济,及时解决群众困难,以应不时之需。
二问亟需,解决应急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物资奇缺,“托关系”、“开后门”、“官倒”这些词语曾经流行过若干时日。扶贫工作开展,国家专列扶贫物资指标,帮助企业和群众克服困难。1986至1993年,国家先后计划下达给毕节县的扶贫物资有化肥34026标吨、钢材612吨、水泥3182吨、载重汽车36辆,此外,还有柴油、农膜等计划指标,均系有偿扶持。1994年以后,随着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再下达扶贫物资计划指标。此后,根据实际情况,政府安排给予农村贫困群众的主要是救济粮食,救济资金,救济物资,燃煤补贴,解决燃眉之急。
三问生计,解决温饱
1986年,毕节县被列为全省2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986—1990年投资340万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144.7万元,完成45处小二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新增灌溉面积1070亩,恢复灌溉面积5900亩,石灰改良土壤1.69万亩。用于科技兴农资金176.8万元,推广地膜种植杂交玉米、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引进水稻良种,推广小苗带土移栽、半旱式栽培技术,发展稻田养鱼。建立玉米、水稻、洋芋、绿肥良种繁育基地、为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商品粮基地共增产粮食4.23万吨,向国家提供商品粮0.48万吨。
从1989年起,国家把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科技扶贫的一项重大措施,采取技术、资金、地膜、化肥、良种等综合投入,配套服务的方法,实施“温饱工程”反贫困计划。1989年,全县投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33万元,实施“温饱工程”4.87万亩。1990年,用扶贫专项贴息贷款733万元,地方财政投资75万元,采取以物放贷、滚动扶持的方式,实施“温饱工程”25万亩,有50万人受益,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温饱工程先进县。此后,实施“温饱工程”面积逐步扩大,1993年达40余万亩,延伸到边远山区。从金银山、黄泥、野角等高海拔地区,全部采用地膜覆盖,一望无垠,蔚为壮观。此后,农技部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一年一个台阶。
1986—1991年,安排扶贫资金251万元,建立仔猪、商品猪生产基地。兴建小型饲料加工厂或帮助农户从外地组织调入配合饲料,建立人工授精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