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论文脚注版.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危不助法律规制之法理分析 内容摘要:在我国,见义勇为历来就被道德所褒奖,古语有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近现代也同样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为世人所称赞,被视为道德楷模。而现如今,由于诸如怕被讹诈、英雄人物负伤或者牺牲后其家属生活无所依等原因,致使一种与见义勇为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那就是见义不为,或者称之为见死不救,见危不助。本文主要从法理学角度对这一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将其统称为见危不助,主要内容包括见危不助的概念、分类、同时介绍了外国法律对其所做的法律规制,并着重从法理学角度分析了在我国对见危不助现象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见危不助 法律规制 必要性 见危不助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在社会上的频频出现,因其与人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评价完全相悖而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我国,见义勇为救历来被认为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而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但是见危不助越来越多的出现让社会开始怀疑仅仅依靠没有任何强制力的道德和舆论是否足以规制这一现象。而社会舆论讨论的焦点也围绕着是否应将见危不助纳入法律的规制中,即是否应在刑法中设立“见危不助罪”,赞成者居多,反对者也不在少数,具体理由会在后文提及。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就曾有32名人大代表提议在刑法中增设“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但是最终并没有实现。立法中对见危不助进行规制的实质上属于道德法律化,这也是法理学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论文从法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立足于现实,以期能解决现实问题。 见危不助的概念及分类 1.1概念 关于见危不助的概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简单的认为见危不救,泛指一切在他人危难时漠然处之,不予救助的态度或行为。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类:(1)不报告他人危难;(2)不救助他人危难;(3)不应公务员请求协助救难;(4)不为他人申冤;(5)拒绝协助追捕罪犯。有的学者认为,见危不救是指在他人或公共利益处于危难时能救助而不予救助或者虽不能救助但能报告、协助而不予报告、协助的行为或者阻止他人救助的行为。部分学者则认为,“见危不助”指明确意识到他人遭遇生命或身体健康的重大危险,处于紧急危难之中,经过判断,认为自己有能力救助,且该救助不会给其自身或第三人带来明显或显著危险,而不予救助的情形。参考着这些概念以及高铭暄教授主编的《刑法学》教材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含义,本人试着作出这样的定义:见危不助,是在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临紧迫的危险时,任何人在有救助条件且不会使自己或者第三人受到明显、严重的伤害时,仍不施予救助的情形。 1.2分类 1.2.1一般主体的见危不助和特殊主体的见危不助 根据见危不助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主体的见危不助与特殊主体的见危不助。一般主体的见危不助对可能实施救援却不予救助的主体的身份、资格没有限定。特殊主体的见危不助对可能实施救助却不予救助的主体有身份、资格的限制。我国现行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规定的“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勉强可以归为特殊主体的见危不助。 1.2.2有危险的见危不助和无危险的见危不助 有学者以救助行为是否可能给自己或第三方造成重大、显著危险为标准,将“见危不救”分为两大类,即“无危险而不救助”的“无危不救”和“有危险而不救助”的“有危不救”。进而以可期待救助主体与救助对象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或是否具备特殊身份为标准,把前者再分为有特定关系或具特殊身份的无危不救和无特定关系也无特殊身份的无危不救;以可期待救助主体是否负有法定的救助职责或义务为标准再将后者分为负法定职责或义务的有危不救和不负法定职责或义务的有危不救。 1.2.3不救助危难、不报告危难与其他形式的见危不助 这一分类是有些学者根据行为方式对见危不助做出的分类,主要包括(1)不救助危难。当他人或公共利益处于危难之时,能救助而不救助的行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危不救的最普遍的情形;(2)不报告危难。当他人或公共利益处于危难状态时,自己虽无力救助但能报告治安、医疗或其他有关部门救助而故意不报告的行为;(3)不协助救助危难。当他人或公共利益处于危难状态时,若负责救助的公务人员请求协助救难时,公民能予协助救难而不予协助的行为;(4)阻止救助危难。当他人或公共利益处于危难状态时,公民无论自己是否能救助,而阻止别人救助的行为。 2见危不助的法律规制现状 2.1现状 见危不助虽然属于道德上的事情,但也有许多大陆法系的国家诸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挪威等都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调整,典型的如《德国刑法典》第 28 章第 323 条 c: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急救,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大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 1 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而英美法系国家中对见危不助进行法律规制的则几

文档评论(0)

182****24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