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分析的散文核心教育价值确定的实践研究.docVIP

基于微观分析的散文核心教育价值确定的实践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微观分析的散文核心教育价值确定的实践研究.doc

基于微观分析的散文核心教育价值确定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松江一中 王志成 【问题提出】 文本解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基础而又核心的地位,如何做到有效解读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甚至影响学生对文学文本、社会生活的理解角度与视野。但现如今语文教学实践文本解读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教师解读文本存在浅表化、概念化的倾向,讲解的往往是学生“一望而知”的知识。文本的解读过程本应该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过程,是灵魂的感召过程。只有在准确把握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升其人文素养。 【内容摘要】 本文以微观分析的视角对散文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以此确立教学内容。而以还原法作为解读方法,则能将文本的隐性信息还原出来,通过对客观真实生活的还原回归到作家的情感世界,从而尽可能地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如何把握文本核心教育价值?还原法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作为叙事类散文,通过还原叙述视角和历史语境,关注意义省略与事件省略;而抒情类散文,则可以通过抓住意脉、借助话语的语用分析,由此对文本进行情感逻辑还原、找寻到文本的矛盾冲突点。 【关键词】 微观分析 还原法 散文 核心教育价值 实践 【正文】 一、微观分析是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 1、微观分析的界定 微观分析也可称为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极盛于美国的现代形式主义文论流派、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即对作品进行耐心仔细的分析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求意义的痕迹与线索。而孙绍振教授在其基础上有了自己更系统的体验,他认为微观分析就是在对宏观理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之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也就是具体分析到文本的细微之处,从中找寻到分析文本的切入点也就是矛盾,从而了解文本的艺术奥妙所在,并最终还给作品一个完满的解释,最终回归统一的理论层面。 2、还原法的界定 所谓还原法,就是要进入到形象的深层、内在的矛盾,将文本的隐性矛盾还原出来,通过对客观真实生活的还原回归到作家的情感世界,从而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借助还原法,可以帮助我们透析到文本的隐性信息,找寻矛盾冲突点,进而捕捉到作者的“意脉”,确定文本的核心教育价值。 二、文本微观分析的三个层次 1、微观分析中情感逻辑的“还原” 文学家在文学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在文学家,则恰恰相反,文学作品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 比如“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好在什么地方?这时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这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的。 2、微观分析中审美价值的“还原” 创作就是从实用价值向审美价值的转化,因为实用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占着优势,审美价值常常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要欣赏文学,摆脱被动,就要从实用价值中走出来,从而进入到情感的审美价值范畴。只有这样,文本的生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唤醒,学生才会在走进文本中有“吃饱”的感觉。 比如李白在白帝城向江陵进发时之所以只感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却感觉不到三峡礁石的凶险,是因为他 “中道遇赦”,心里感到轻松,因而即使船再重,航程再险,他也感觉不到了。这种逻辑的变异成为世人内心激情的一种索引,诗人用这种可感的外在的强烈效果去推动读者想象诗人情感。正因为此,逻辑的还原最后必须走向价值的还原” 对于作品的内容还有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分析问题,因而需要更的方法,就是历史还原。大集体时,一家少则三四口,多则七八口甚至十来口人,靠的就是在生产队挣的这点工分养家糊口。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 [2] 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的设计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28. [3]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 [4]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4 [5] 孙绍振《文本分析的还原方法和教师的主体性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3 [6]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与建构》[J].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67 交流日期:2015年1月 9

文档评论(0)

ypw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