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民居博物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城民居博物馆.doc

大学城民居博物馆大学城民居博物馆大型广场古老的祠堂祠堂保留了木刻封檐板和灰塑,内部功能改造整合后,分别变成民俗博物馆和城建展览馆,一条练溪穿村而过,带动起这座水岸小村的灵气。水塘中央,一座水榭戏台静静地等待着社戏开锣。 大片民居镬耳墙镬蚝壳墙用蚝壳砌墙当年人们用蚝壳建墙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广东地区吃蚝比较流行,随处可得的蚝壳自然而然成为一种低廉经济的建筑材料。葵林村的传说,这堵蚝墙的旁边50米处,曾经因为地势低于海平面,能取用的蚝壳更多,因此当时的人们经常用蚝壳来筑墙,现存的这片蚝墙是唯一保留下来的。,砌蚝墙主要是用泥土混合蚝壳堆砌,有的则是用糯米伴食用盐搅和。用蚝壳建成的屋坚固且冬暖夏凉,甚至可以抵御八级台风,这也是“千年砖,万年蚝”说法的由来。 蚝壳筑墙源起南北朝   以蚝壳筑墙的做法最早应源于南北朝,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载:“卢亭者,卢循……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清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曾记载:“以其(蚝)壳累墙,高至五六丈不仆。壳中一片莹滑而圆。是曰蚝光,以砌照壁。望之若鱼鳞然,雨洗益白。……居人墙屋率以蚝壳为之,一望皓然。” 据说,这堵墙是用蚝壳拌些泥土合盐粘贴的,厚度约为30厘米,是一户倒塌住宅的墙壁。整面蚝墙约高3.5米,长4米,所用蚝壳接近10万个。蚝屋建好后,坚固非常而且冬暖夏凉,甚至可以抵御强达八级的台风。?? 蚝壳屋每堵墙都挑选大蚝壳两两并排,堆积成列组建成,后再用泥沙封住,使墙的厚度达80厘米。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大屋,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学校后门的蚝壳屋外层的泥沙已经剥落、风化,巨大的蚝壳全部凸现,整堵建筑外墙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条纹效果。 ???? 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些蚝壳屋先用石建造约50厘米高的地基,以防水淹,再在上面砌上一排排的蚝壳,一排排的蚝壳整齐排列,纹理清晰,每一排的蚝壳又是由一对对蚝壳相对铺砌而成。这些蚝壳屋的墙厚都有60-100厘米,比一般房屋的20厘米到40厘米厚了许多,又因为在两层泥灰之间有对称并排的蠔壳起着隔热的作用,因此屋里是冬暖夏凉。 ????我们数了一个,这间蚝壳屋一幅宽5米,高约3米的蚝壳墙高用了38只蚝壳,宽用了近300只,厚厚的墙约用3~5层蚝壳,这样计算的话一幅墙约需1万只蚝壳,所以一间普通的房子,可能需要数万乃至更多的蚝壳。 ????我见到的这间蚝壳屋大门和前门都用砖砌起来把门封住了,没法进入了。但周围的屋都居租给外地民工住,这蚝壳屋已被掏出一个大洞来,里面的几屋蚝壳也裸露出来,十分奇特。 相关资料 ???蠔(本地也叫蚝)(háo),牡蛎的别名 [oyster]。如:蠔蛎(牡蛎);蠔壳(指牡蛎;牡蛎的外壳);蠔浦(产牡蛎的浅海)。这是珠三角人民劳动的艺术,由于贫苦的渔民无法购买大量材料建造房子,只能就地取材,以海产的壳作为建筑材料。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 意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垂带石位于踏跺两侧的斜面石件,长为阶条石外皮至燕窝石金边,宽同阶条石,厚为斜高同阶条石厚度. 石雕垂带踏跺,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 抱鼓石上一为鸳鸯贵子,一为五福捧寿,拐子龙如意头谐音贵子如意,大狮小狮寓意太师少师,圆雕浮雕结合,直线曲线相衬,是一组表现丰富的石雕艺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