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和其近缘植物的基因漂流研究进展.pdfVIP

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和其近缘植物的基因漂流研究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及其近缘植物的基因 漂流研究进展l (摘要) 尹昭坤¨,乔健,袁潜华 (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大学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0228)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为全球近一半人口提供粮食。水稻转抗虫 (研,C矽功、抗病(Xa21)、抗除草剂(bar)、耐旱、耐盐等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已经 培育成功,许多已经进行环境释放,部分进入了生产性试验,少数已经取得安全 证书。目前转基因水稻的研制技术虽已经基本成熟,但因国际贸易及安全性评估 体系尚不完善,以及存在安全性争论等问题,整体仍处于环境释放和生产试验阶 段。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仍是其商业化应用的瓶颈。 转基因水稻与野生稻及其近缘植物的基因漂流问题,是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在 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方面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者们在转基因 水稻的环境安全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了很多研究结果和积累了 大量的资料和数据。 Kendall HW等发布报告说,如在转基因水稻田里的野生稻得到了抗除草剂 转基因水稻中的抗除草剂基因,则野生水稻危害更大。Bao rong,Lu等评估了韩 国、中国两个不同生态区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基因漂流频率。并采用微卫星 分子标记(SSR)技术检测转Bar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和杂草稻的基因漂流频 率。结果显示,转Bar基因水稻向杂草稻的基因漂流频率为O.011.0.046%,向普 J等研究分别发现, 通野生稻的基因漂流频率为1.21.2.19%,JK,Chen与Messeguer 中国和南欧不同生态区的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间也发生了基因漂流,基因漂流频 率为O.0.06%。卢宝荣等对在田间自然情况下栽培水稻恢复系明恢63向普通野 生稻的基因漂移,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栽培稻向多年生普通野生稻基因漂移 的频率在各实验群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最高频率为2.94%;在距离花粉源的范 m.。 围内,基因漂移最大距离为43.2 贾士荣、袁潜华等通过研究了转基因水稻向栽培稻和高州野生稻的基因漂 流。研究发现转基因水稻在广州和海南三亚南繁生态条件下,在大面积种植的主 流风向下,转基因向普通野生稻的最大基因漂流距离为250m,这是目前转基因 向普通野生稻基因漂流研究的最大漂流距离。检测到的最大距离上的基因漂流频 率为0.Ol%。就普通野生稻而言,与卢宝荣等研究者的结果相比较,说明在小同 ’转基因专项2009ZX08011-010B、海南大学。2lI”重点学科建设项Il资助. ”尹昭坤,女.1986年12月生,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gaoqiaoi69@163.corn. 43 的生态区、使用不同的普通野生稻材料,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的漂流距离和 漂流频率结果有一定差异。 Messeguer报道了转基因水稻向栽培稻和红稻可以发生基因漂流,其漂流频 率为不到l%。在泰国的一项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P Prathepha等发现甜菜 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2等位基因向杂草稻发生基因漂流。ChunYJ等以抗除草剂 基因水稻为花粉供体,以三种栽培稻和一个杂草稻居群为受体,研究韩国转基因 稻DONGJIN与三种栽培稻和杂草稻间的基因漂流情况,发现转基因稻DONGJIN 与三种栽培稻和杂草稻间均发生了基因漂流,而且其杂种二代群体表现出更强的 环境适应性。 V.K.Shivrain等以12个红稻类群作为花粉供体,与抗咪唑乙烟酸转基因水 稻进行杂交来研究红稻向栽培稻的基因漂流频率和杂种后代的生态适合度。研究 发现红稻和转基因稻发生了基因渗入。红稻向转基因水稻的基因漂流频率为 0.Ol_o.2%,并因红稻类群各异。杂种一代可育,杂交后代在结实率和环境适合 度均比亲本高。由此可推断,转基因水稻的外源转基因如通过基因漂移逃逸到野 生稻近缘种中,该外源转基因可以通过野生稻近缘种的自我繁殖在环境中保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