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及其创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及其创作.doc

鲁迅及其创作 鲁迅是现代文学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自《新青年》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也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也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此外,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   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我们知道,电大学习的特点就是以自学为主。学习鲁迅也一样,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辅导上面,必须立足自学。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地读作品读教材,在可能的基础上再去读有关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下面讲的内容仅仅是一个提示,大家可以通过与这个提示的对照和检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和加强。 一、关于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家庭的影响   绍兴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名门旺族。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勾结英法联军击败太平军后,在绍兴大肆烧杀。周家在这场兵燹中,各房族财产损失惨重,大伤元气。鲁迅出生时,周家已从大户没落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   这年,鲁迅被送往母亲鲁瑞乡下的娘家避难,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和刺激,一方面,认识到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和没落,认识到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幸。紧接着,他父亲周伯宜吐血卧床,一病不起,鲁迅便开始了每日出入当铺和药店的终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2.进化论的影响   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既补习日语,也补习普通科学知识,学习期限为两年。鲁迅当时被编入普通科江南班),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鲁迅在课余也开始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同时也与他的同乡好友许寿裳一起开始了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后来,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回忆说: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然而,他对中国国民的缺点和病根认识越多,对自己的医学救国理想就越怀疑。   3.弃医从文   1906年,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特别是那些茁壮而麻木的看客以及示众的场面,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呐喊·自序》说:有一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