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复习专题五生态系统的稳定.doc
专题五 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梳理】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把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图形又会变成怎样)
2.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注意K值和K/2值的应用)。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2. 类型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3.结构:组成结构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 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②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遗传熵谱估计的年径流周期识别.pdf
- 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在降水酸度预测中的应用.pdf
- 基于遗传规划的径流预测新方法.pdf
-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SRM融_省略_径流模型在Alps山区流域的应用_王建.pdf
-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侵蚀研究现状及实例分析.pdf
-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_谭炳香.pdf
-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pdf
- 基于钱纳里模型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_来自1978_2009年的经验证据.pdf
- 基于顺流气化热解技术的秸秆气化工程研究与应用.pdf
-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校园景观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为例.pdf
- 教育大数据安全审计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教育监管模式创新与完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校园课间活动安全监管与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选修1 数据与数据结构沪科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青岛版(五四制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高中语文革命题材教学中的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与协同治理策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中扬尘污染的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机制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历史教学中3D打印技术在历史事件场景再现中的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