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子陵钓台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严子陵钓台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

严子陵钓台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蓝勇辉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 摘要:古代吟咏严子陵故事的文本繁多,其中又以表现严子陵钓台为最。严光故事在历代的流变过程中流露出文人较为复杂的心态,或嘉其不屈光武、傲视权贵,或慕其淡泊名利、廉顽立懦,或是其高行,全身远祸等等,从不同的故事文本流变及文人迥异的评价中,我们可一窥严子陵故事多重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严光 光武帝 钓台 隐逸 严子陵是历史上一名较为特殊的隐士,在天下无道的王莽时期已归隐,而在天下有道的光武帝时期亦归隐,其隐逸行为得到后世文人广泛认同,具有特殊的思想史意义及文化价值。在《后汉书﹒逸民列传》里,严子陵和光武帝少时一同游学。光武登基后,三聘严子陵,子陵到而不见,光武亲到寓所,与子陵共卧一床,子陵伸脚放在光武帝肚子上。隔日,太史奏客星侵犯御座,后光武拜子陵为谏议大夫,子陵不就,归隐富春。这个基本历史故事框架在后代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删削增饰,该文本的流变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意蕴。 一、严子陵钓台故事的基本流变 历代有关严子陵故事的文本几乎都滥觞于《后汉书﹒逸民列传》,不过现存最早的却是东晋皇普谧的《高士传》的记载。该书所载严光之事如下: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同光武游学。及帝即位,光乃变易姓名,隐逝不见。帝思其贤,乃物色求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光也,乃遣安车玄纁聘之,三反而后至。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光不起,于床上箕踞抱膝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子道曰:“位已鼎足,不痴也。”光曰:“遣卿来何言?”子道传霸言,光曰:“卿言不痴,是非痴语也。天子征我,三乃来。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子道求报,光曰:“我手不能书。”乃口授之,使者嫌少,可更足。光曰:“买菜乎?求益也。”霸封奏其书,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卧所,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而言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东晋史学家袁宏在《后汉纪》中简略录存该事: 光字子陵,少与世祖同学。世祖即位,下诏征光,光变名姓,渔钓川泽。至是,复以礼求光。光不得已,舁疾诣京师。上就见光曰:“子陵不可相助邪。”光卧而应曰:“士固有执节者,何至相逼乎?”天子欲以为三公,光称病而退,不可得而爵也。 可见,其情节已略去严光的狂奴之态,并改为严光带病赴光武之诏,称病而不受光武三公之拜。严子陵带病赴诏在后世鲜被提及,而不受三公之拜因突出严子陵的淡泊名利而流传甚广。 而范晔《逸民列传》所载严光事基本脱胎于《高士传》,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严光和侯霸交往一节。《高士传》通过严子陵与侯霸使者的对话展示人物个性。箕踞抱膝和严光“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之语表现了严光傲视权贵,虽然生动,但失之细碎;范传则用严子陵和侯霸的直接对话表现,言简意赅,立意高远,较符合史传文学的特点,而传中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后来成为千古名句。此外,范传增加了颇具传奇色彩的“足加帝腹”与“客星犯帝”,后来成为文人咏严子陵诗词中最高频率的字眼。 至此,范传所载严光事成为流传的范本,它包含了后代文本所依托的几个情节框架:披裘钓泽、玄纁三聘、狂奴故态、卧床不起、足加帝腹、客星犯帝。 在唐宋时期,严子陵故事是文人们争相吟咏评论的东汉高士,李白、权德舆、唐彦谦、许浑、黄庭坚、范仲淹、王安石等名家均有传世之作。他们的评论有三种主要倾向,一是认为严子陵是无心济世的渔父,隐士。二是认为严子陵廉顽立懦,成东汉之高风。三是认为严子陵是傲世立名的狂奴。这些复杂的认识在元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代宫天挺《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故事主干情节沿袭了《后汉书》,并做了一些变动。该剧写严子陵自小居住七里滩,以钓鱼为生,与逃难的刘秀兄弟相称,二人经常对饮。严子陵纵酒江湖,放浪形骸,强化了子陵渔父的特征,塑造了避世、全身远祸的道人形象。剧作把刘秀征召子陵的时间做了变动,还着重表现了严子陵与刘秀的朋友之情,而非君臣之义。 明代的通俗小说《东西汉通俗演义》则表现出了与《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不同的创作倾向,光武帝是一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明君,重点描写了三聘子陵的过程。此外,小说中的严子陵与光武帝虽然亦师亦友,但是更为明显的身份是帝王师,与光武之交谊犹如刘备与孔明的鱼水关系。尽管,历代文人对严子陵的评价甚高,但

文档评论(0)

zhaox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