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同步练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峡》同步练习.doc

悟对话之精妙 感诚信之可贵 ——《世说新语》同步练习 一、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尊君在不() 华歆?( ) 辄难之( ) 携拯如初( ) 期行 ( ) 相委而去( ) 王欲舍所携人(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2.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一人欲依附( ) (2)幸尚宽,何为不可(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太丘舍去( ) (5)既已纳其自托( ) (6)宁可以急相弃邪( ) 3.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的含义。 (1)歆欲难之 ( )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 (2)俱乘船避难 ( ) 歆辄难之 ( ) (3)宁可以急相弃邪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诵读下面每个句子时,都有一处停顿,请你用“∕”标示出来。 (1)有一人欲依附既已纳其自托后贼追至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的代表作,南朝宋代的《世说新语》是的代表作。毛新宇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我们家家教很严,?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B?? ?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C?? 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a尊君??b家父??c小女??d令爱??e令郞???请用“//”线标出文章的层次。 ??友人为何要骂陈太丘?(用文中句子回答) ?? ??11.陈元方驳斥友人说了几点理由?请分别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 生死诚信 陈佚 这个故事发生在全国闹饥荒的年代。 我们村有陈、李、杨、郭、殷五姓,共计一千一百余口人,其中,陈、李为大姓,占了全村人口的90%。 我家姓陈。族里有个出了五服的老爷爷,叫陈文成,他辈分极高,我爷爷还得管他叫爷爷。穷人家孩子多,他家有7个儿子,最小的孩子,大家都称他为“七爷”,刚3岁。 那年天大旱,地里种别的作物不见收成,只能种地瓜。种地瓜要育苗。为了来年春天能种上地瓜,冬天就得开始育苗。农村人的土办法是用火炕育苗:把地瓜放在土炕上,盖上被子,炕下面烧火,并控制适宜的温度,让地瓜发芽。 几万公斤地瓜堆在一间大屋里,释放出的香甜的气息,对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都是一种诱惑。而这些地瓜育出来的苗,关系到全村一千一百多人明年一年的口粮。因为陈文成的忠厚老实在村里有口皆碑,生产队决定让他负责烧地瓜炕。 不久,村里有人议论说,陈文成家里吃饭的嘴最多,让他去烧地瓜炕,满炕地瓜不被他偷光才怪呢。还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某日晚上,乌云蔽月,看到陈文成背着沉甸甸一个筐,鬼鬼祟祟地往家里走… 不过,这些毕竟是捕风捉影的事,陈文成偶尔听见了,也只是装聋作哑。 这年的冬天特别漫长。饥寒交迫中,村里饿死个孩子之类的事已经不希奇了。晚上,听到村后乱坟岗上传来隐隐的哭泣声,人们也习以为常。可是,当人们听说陈文成家的7个孩子已经只剩下4个的时候,还是惊讶的合不拢嘴。 陈文成家的孩子饿死3个,怎么可能那?生产队长决定去地瓜炕那里问问陈文成。更令人的惊讶事发生了,守着满满几炕地瓜,陈文成竟饿得躺在炕下,爬不起身来。他听到动静,转动着一双呆滞无神的眼珠,茫然地望着掀门帘进来的队长… 队长找来人,用门板把陈文成抬回家。原来,陈文成不想在让剩下的4个孩子饿死,这两天,把自己的那份地瓜都给孩子们吃了,自己饿了就喝口水。一块地瓜能救活一个孩子可陈文成竟然没动过一丝偷盗的念头,他宁可眼睁睁地看着3个孩子先后饿死。 队长一拍大腿,吼道:“这样的好人饿死了,天理难容!大家牙缝里再挤一点,队里多给他家一口人的粮食。” 周围只有抽泣声一片,没有一个人反对。 这个发生在遥远的岁月里带着悲壮色彩的“挨饿”故事,令我对粮食充满敬意;让我对视诚信高于生命的人,充满敬意。   ( 《意林》2008年第6期) 14. 简述标题的深层含义。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