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拟新论以人拟人.doc
比拟新论:以人拟人
戎晓若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邮编:200237)
提 要 随着对比拟这一修辞格认识的不断深入,早已存在的将幼虚拟为长、将死虚拟为生等语言现象,已很有必要用修辞学理论进行阐释和概括。据此,本文提出“以人拟人”的第四类比拟,并与其它三类比拟加以比较,从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以人拟人 以幼拟长 以死拟生 语形 语义
比拟作为修辞格,在写作实践中使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将比拟分作两类:一是以人拟物,称作拟物;二是以物拟人,称为拟人。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注意到比拟还有第三类:以物拟物,即以此物拟作彼物。这三类都已为修辞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所认同。那么,是否还有第四类:以人拟人呢?
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比拟的语言形式特点(简称语形特点)。比拟由本体(即被拟体)、拟体(即客体)和拟词(即表摹拟的词语)三要素构成。比拟的语言形式是用拟词将本体虚拟成拟体,本体与拟词必须显现,拟体则往往隐含其中。请看以下三例: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
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3)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
下的坝子里来。”
(刘白羽《红玛瑙》)
例(1)中的“宏儿”是本体,“飞”是拟词,拟体“鸟”则隐含其中。这是以人拟物。例(2)中的“小草”是本体,“偷偷”是拟词,拟体“人”便隐匿起来了。这是以物拟人。例(3)中的本体是“水”,拟词是“牵”,拟体“牲畜”就隐藏于句中了。这是以物拟物。
刘大为在《比喻·近喻·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中说:“比拟、移就等辞格中,介体(即本文所说的拟体)是隐含着的”。[2](p34)一般修辞学理论都认为,以物拟人的语言形式是见物不见人,以人拟物的语言形式是见人不见物,以物拟物的语言形式是见此物不见彼物。其实,也有拟体显现的比拟。例如:
(4)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
(5)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做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
属梯子。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例(4)中的“向导”是拟体,指的是人;“蜜蜂”是本体;“领”是拟词。是以物拟人。例(5)中的“尼龙绳子”、“金属梯子”都是拟体,“失败”是本体,“接”、“焊”都是拟词。可见,拟体的出现并不妨害比拟的成立。
另外,比拟中所说的物,其概念是极其宽泛的,整体人之外的一切指称皆是物,包括了所有的具体实物、抽象事物以及非整体人的指称等。例如:
(6)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而不是美国
的民意。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7)于是他晃了晃脑袋,甩掉那些落在他脸上的目光,又不顾一切地向前跑
去……
(陈祖芬《时势和英雄》)
(8)……杂乱的短发便在沙发上鲁莽的摇了几下。
(丁玲《梦珂》)
例(6)中的本体“民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事物,“强奸”是拟词,“女性”是隐匿的拟体。是以物拟人。例(7)、例(8)中的本体“目光”、“短发”,都是非整体人的指称,“甩”、“落”和“鲁莽”是拟词,“水”和“人”是隐藏的拟体。例(7)是以物拟物,例(8)是以物拟人。
由此可见,比拟三要素是构成这种辞格的语形特点。比拟语言形式中的“拟体”虽然一般情况下是不出现的,但是不能完全排除出现的可能。比拟所谓的物的概念虽然是比较宽泛的,但是绝非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
接下来,再看符合比拟语言形式特点的以人拟人现象到底有没有。
二
冰心的短篇小说《分》写了一个新生婴儿的见闻。作者把主人公写成了一个年龄上处于婴儿状态,而心智却已与成年人(或大孩子)无异的人物。其中写道:
(9)我羞怯地轻轻的说“好呀,小朋友。”他也谦和的说:“小朋友好呀。”
这时我们已经被放在相挨的两个小筐床里,护士们都走了。
(冰心《分》)
这是“我”与另一个婴儿“他”的语言交流。文中的 “我”会“羞怯”,能“轻轻的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