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解放区的文学.ppt
第十二章 解放区的文学 解放区的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这种“新” 既表现在文学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方面,也表现在文学指导思想方面(文学的思想底蕴);既表现在文学发展的动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学的价值选择方面;既表现在文学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在文学的形式方面。 解放区文学生存的社会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其文化基础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解放区所处地方的地域文化,尤其是陕北特殊的地域文化的结合形态。 解放区文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也就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党性,必然要成为解放区文学的灵魂。 由此也就决定了解放区文学发展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文学的内部,即主要不是文学自主规律推动的结果,而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推动的,解放区文学的价值选择也必然要接受这种制约:在思想倾向上选择文学的人民性,在艺术价值上选择走向民间,实现大众化,在审美倾向上选择以光明为结局的“喜剧”,在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上,选择集体主义话语和大众话语方式。 解放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在这种价值的选择中形成:表现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政治环境下社会的崭新精神面貌,崭新的人物,崭新的故事,崭新的主题。在形式方面,追求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的背景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解放区文学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也是准备反攻,迎接胜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全党和全体军民,展开“对敌反攻”,“迎接更复杂的战斗任务”,于1942年开展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运动。这些运动,也就构成了解放区文学的思想背景。 文艺整风运动是整个整风运动的组成部分。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主持了这次大会,并且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也就成了解放区文艺的纲领性文件,它直接左右了整个解放区文艺的思想倾向、价值选择以及艺术世界的构造。 《讲话》的中心议题是“文艺为工农兵和如何为工农兵”。其内容包括: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作家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文艺的功能: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的问题;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问题。 《讲话》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实践性的品格,价值化的体系。 实践性的品格表现在:《讲话》的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是根据中外文学发展的实际,根据历史与现实的实际需要、特点提出的,各种判断、论述的展开,也是基于实践的事实,不是一种纯粹理论思辨的产物。 价值化的体系表现在:注重论述的是文艺的意义、作用,特别是文艺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方面的“武器”作用,而不注重论述文艺的本体规定性以及内在的艺术规律。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围绕文艺“为”工农兵而展开的,所以说其体系是“价值化”的。 第二节 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与戏剧创作 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主要包括秧歌剧运动和旧剧改革。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包括:秧歌剧、改革了的旧剧、话剧和歌剧四类。 1、秧歌剧运动及其创作 秧歌,是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以走十字步为基本形式,边走边舞。内容多为逗笑取乐。 这一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民间春节前后驱逐鬼怪的一种仪式。后经过汉魏六朝及唐代各个时期农民的创造,到宋代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广泛流行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秧歌剧运动之所以在抗战时期陕北地区蓬勃兴起,主要是由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的大力提倡。文艺工作者提倡这种文艺形式并将其作为一个运动来开展,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主要是这种文艺形式是群众十分熟悉的,能深入群众,为群众所接受。所以,当时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就利用这种旧的艺术形式,灌注新的内容,掀起了秧歌剧创作的高潮。 就当时创作的秧歌剧来看,影响最大的是由鲁迅艺术学院的王大化、李波、路由于1943年编写的《兄妹开荒》。(内容简介) 内容是简单的,形式是大众化的,就是这种简单内容与大众化的形式构成的作品,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的、审美的效果,不仅一般群众喜爱看,各级领导干部也很喜爱看。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解放区的秧歌剧的基本形态是“普及形态”。秧歌剧的生命力,也首先表现在它的“普及性”。这一特点与毛泽东《讲话》所指出的方向是一致的。 《讲话》指出,文学应该普及与提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在人民的文化水平,艺术欣赏习惯的制约下,首先应注重普及,为群众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2、旧剧改革及其创作 旧剧改革运动是与秧歌剧运动同时进行的另一种戏剧运动。旧剧改革的目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