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闽南文化视野下泉州戏曲的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闽南文化视野下的泉州戏曲研究 黄科安 泉州师范学院教务处 【摘要】泉州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 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同仁考证文献,追溯源委,并不局限于南戏本 体的研究,而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教育、音乐等领域来探 讨,产生一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台湾戏曲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泉 州戏曲的热潮,尤其是一大批硕、博士论文的出现,将泉州戏曲研究推进到各个 关联的文化领域,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关键词】闽南文化泉州戏曲溯源探流文化视角 当下活跃在舞台上的泉州戏曲,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其归属 中国南戏范畴,剧种包括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布袋 戏)等。这些剧种虽历经沧桑、师承有别,但至今仍然焕发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和 精湛的艺术魅力。那么,泉州戏曲在全国剧种中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现在人 们对它的发掘、保护、传承情况怎样?学术研究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进展?这些问 题都推动着人们去思考和追问。 如同晚起点的南戏研究一样,泉州戏曲进入现代学人的关注视野甚迟。1936 年,向达在《瀛涯琐志——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中首次刊载牛津大学图书馆 所藏的《荔镜记》戏文书影,披露《荔镜记》戏文及其相关资料,遂引起现代学 界的重视。1同一年,龚书烽撰写的《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化》,发表于《厦门大学 学报》。然而,处在动荡与战乱中的闽南社会,那些传承几百年的泉州民间戏班, 还是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更遑论对它加以深入系统的研究。1952年,华东文 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将先前《戏曲报》上发表介绍本地区剧种的若干篇文章, 汇集出版,取名为《华东戏曲剧种介绍》,内有收入文浩的《闽南戏的现状》、傅 佩韩的《关于闽南的傀儡戏》、文浩的《闽南的傀儡戏——四美戏与掌中戏》。后 来,华东文化局又责成华东戏剧研究院进一步深入田野调查,于1955年以“丛 书形式重新出版五辑的《华东戏曲剧种介绍》,将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法 事戏(即打城戏)、木偶戏作为华东地区77种代表性剧种给予介绍。1954年, 在华东戏曲汇演中,福建省梨园剧团新编梨园戏《陈三五娘》一举获得了剧本一 等奖等六项大奖,轰动了当时剧坛。上个世纪60年代,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开始 组织、有计划地对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通过有关剧目 的对照,并对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莆仙戏、梨园戏保 存着不少宋元南戏的剧目、曲牌唱腔和表演艺术等特色,让学界关注到福建的莆 仙戏、梨园戏与宋元南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南戏研究专家如周贻白《中国戏 剧发展史》、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钱南扬《戏文概论》等,均对泉州戏曲和 梨园戏的经典剧目《荔镜记》有所论述。1959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刘念兹接受 张庚院长布置的任务,开始对福建南戏遗存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形成了《福建古 典戏曲调查报告》,接着他又应邀参加1962年福建戏曲研究所组织的田野调研活 动,进而撰写《南戏新证》初稿,提出了后来在学界引起广泛争议的南戏起源“多 点论”。与此同时,与大陆一海之隔的台湾也有少数学人也在关注和研究泉州戏 曲。吴守礼,一位闽南方言研究专家,他费时逾一甲子而致力研究嘉靖本《荔镜 记》与明清各本《荔枝记》的校理,出版了《荔镜记戏文研究——附校勘篇》以 及《荔镜记》、《荔枝记》系列校理本,因而有学者称他“陈三五娘故事的研究”, 与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堪以相互媲美。2 在大陆,泉州戏曲研究真正进入学理层面的探讨,是始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福建戏曲研究所重建于1980年,该所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 戏曲志·福建卷》、《福建省志·戏曲志》、《福建省志·文化艺术志》等编纂工作, 出版了《南戏论集》、《闽台民间艺术散论》、《福建戏史录》等多种著作,这里面 虽然面对全省各种剧种,但因泉州戏曲的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所以其论 述文字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而在泉州戏曲研究队伍中,本土团队的出现和崛起, 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学术研究力量。起初,他们在《泉州文史资料》等内部刊物上 发表一些零散介绍性或研究性文字,诸如:吴捷秋的《梨园戏著名戏剧家传略》, 陈日升的《高甲戏元老董义芳》,詹晓窗的《“闽南猴王”曾火成》、《泉州打 城戏》,黄少龙的《线戏大师张秀寅》,曾连昭的《“南曲状元”陈武定》,周 海宇、林建平的《木偶头雕刻家江加走的艺术成就》,周海宇的

文档评论(0)

sjatkmvo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