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岩石圈第2节打印讲义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内力作用下的地壳构造运动 地震的成因及类型 汶川地震成因 地震的危害 如何避震? 直接危害 间接危害 断裂发育 岩石破碎 间接危害 滑坡 泥石流 季风气候 暴雨集中 破坏建筑物 破坏道路、河流等基础设施 人员伤亡 水利、工矿等工程受损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9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灾难波及七个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分别是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与马尔代夫。造成近30万人死亡。海啸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500英里 。 印度洋地震是海底地质板块猛烈滑落所致。 印尼地震的能量相当于一百万枚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的当量。地震的震动使地球的自转都受到了影响,整个地球都在振荡。 ⑴大陆漂移说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根据大西洋两岸、非洲东部与南美洲西部边缘相基本吻合等地理特征)。 石炭纪以前(2~3亿年前),联合古陆(泛大陆)—侏罗纪后期,裂开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而垂直运动是次要、派生的形式。古地磁的研究给该学说提供了依据。 ⑵海底扩张说 由美国赫斯(H.H.Hess)在大陆漂移说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根据洋底的新资料首先提出来的。 板块碰撞 该学说认为,大洋中脊和裂谷体系正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由于不断涌出和冷疑,结果导致洋底向两侧不断扩张。结果是随着远离洋中脊,形成的岩石年龄逐渐增大。(大陆最古老的岩石已达38亿年,而海底岩石的年龄不超过2亿年,为海底扩张形成的洋壳)。 海底扩张的原动力主要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所谓大陆漂移也正是由于海底扩张引起的。大陆漂移是洋壳载运着大陆在地幔对流体上移动。 ⑶板块构造说 即由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发展而来。 在19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关于岩石圈水平运动的新假说。它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山脉的形成等许多地质现象,归于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来解释全球性的构造运动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它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点 A、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六大板块; B、各大板块漂浮在地幔软流圈之上,并不断移动更新,产生各种地质现象; C、各板块的边缘或接合处是地壳上的相对活动带,而板块内部则是相对稳定区; D、板块一边增生、一边运移、一边消亡,永不停息,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E、板块漂移的驱动力是由地幔对流作用产生; F、板块运动是地壳上各种构造演化的根本原因。 全球六大板块构造,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通常以大洋脊(海岭)、转换断层、海沟和地缝合线为界。 板块构造能对众多地质现象作出解释。俯冲带→海沟、岛弧、地震(日本、菲律宾)。喜山和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的结果。 大陆漂移与青藏高原隆起 2.地槽—地台说和地洼说 槽—台说曾为大地构造学说奠定基础。它的基本观点是:地壳运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排除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可能性,并认为地壳各部份的相对位置在地质历史中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槽台说被称为“固定论。” 地壳两大构造单元—地槽、地台: 地槽区—活动区(如喜山、昆仑山、秦岭地槽):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升降速度快、幅度大、巨厚沉积、岩相复杂、褶皱强烈、岩浆活动频繁。 地 台—稳定区:由地槽演化而来。地槽降升活动减弱,遭剥蚀夷平,转化为地台。 槽台说对于解释地球上山脉和盆地的形成,对于古地理环境的恢复,以及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等具有重要意义。 槽台说的不足之处: 以大陆资料为基础,并未涉及海洋的构造和演变,把地壳运动只看成是升降运动,地台区并不是固定不变,只是相对稳定而已。槽台可以互相转化,槽台说从某些局部地区研究而提出,未涉及现代海洋的构造与演变。局限性大。 地洼说:陈国达创建,他研究认为,地壳构造除槽台外,还存在一个新的构造单元—地洼区(活化区),并因此发展为地洼学说。地洼说认为,活动区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即:槽→台→洼。 3.地质力学学说 李四光于1962年创立。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 构造形迹:是指岩层的褶皱、节理、劈理、断层等构造现象,是地壳运动在构造中留下的迹象。这些构造形迹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规律的分布并聚集成带,则称为构造带。而构造带则组成为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地质力学的核心。构造

文档评论(0)

638922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