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互动问题——以京海派文学互动为例.pdfVIP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互动问题——以京海派文学互动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城市与精神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互动问题 ——以京海派文学互动为例 杨志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北京文学、文化研究实际,整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有关北京文学文化的 研究成果,运用“文化生态”这一新的批评方式,以京派文学为研究个案,并将海派文学纳入研究 视野中,分析两者文化生态各个因素的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呈现京派、海派文学的文化生态 图景,以期在更为广阔的层面上加深对世界城市建设中文化互动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生态 文化互动 京海派 当前,建设世界城市的热潮正在北京各个领域里兴起。如何准确把握世界城市的 概念及其实践,已经成为北京文化新的研究热点,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文化 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采取各种研究方法切入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 果。但是,“文化生态”的研究方法尚未得到国内研究界的重视。这股在文学和文化研 究中流行的批评方法,借鉴了生态学中生物群落生存发展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而达到某种生态平衡的理念,用以考察文学现象中所包含的文本、作者、读 者和文化制度各个因素,对以往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是一种完善和突破。以往30年间的 文学研究或注重文本研究,或注重文本与文化生态之关系的研究,而实际上文化生态 的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 强大的作用力场,催生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潮流。 一、制度:教育与出版 1.教育:京派的文化制度 京派文学是一种市民文化,“海派”文学也是一种市民文化,但它们的文化生态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影响并制约京派文学发展的环境有--一是北京地域文化,一是校 园文化和教育体制。前者的影响比较间接,后者的影响比较直接。 首先看地域文化。北京文化的形成已有近千年历史,但作为一种地域风格的北京 文学出现得比较晚,直到200余年前问世的《红楼梦》中才初露端倪。它的最终成形, 以20世纪20—30年代京派文学兴起为标志。从来源上讲,北京文化大致包含以下几个 世界城市与精神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 方面:首先是乡土味,即北京城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习俗;其次是传统味,即古都 文化的积淀和老北京人的人格、心态;最后是市井味、即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 品格气质。从历史形成的角度看,北京文化就其载体而言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王宫 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而这三种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具有不同的文化表 征,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共同铸造了北京文化的特质和品行。北京文化有着强 烈的正统意识,包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严肃而认真地关注民族前途以及文明走 向,努力使传统中的积极因素薪火相传。唯其如此,它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 动的策源地。 其次,校园文化和教育体制对于北京的文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文学史上,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一度成为文学中心。时间虽然短暂,历史意义却极其重大。在探 讨文化中心城市与文学发展关系时,有学者将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概括为“受校园文 化影响的20年代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的30年代文学和“走向乡村的40 年代文学”1。这样的提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注意到了文学中心城市的特点与文 学特征形成的直接关联,凸现了不同时期文学在生存空间上的特色,以及社会政治、 文化通过城市空间对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的研究拓宽了视野。 五四时期,北京作为文学中心,的确与校园文化密不可分。钱理群曾撰文强调过 校园文化与现代文学在“发生学”上的血肉联系:“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校长以后对北 京大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几乎是同步的,改造后的北 京大学自然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当年蔡元培先生登高一呼,很短的时间内,陈 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一大批五四新文化运动、文 学革命的倡导者,影响一个世纪的民族精英都云集于北京大学,这固然是由许多具体 的人事关系促成,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也标示着时代知识分子精英的新的选择与流 动趋向”2。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动,这些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中 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在这些变动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1898年现代西式学院的兴 起和1905年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新式学堂在造就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同时也吸引了 大批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