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药都”历史.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湘潭“药都”历史.doc

湘潭“药都”历史 上篇:一脉相传——天下药都中兴之美湘潭药材经营史可以追溯到大唐盛世。“药都”的崛起和兴旺,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位居“地理中枢”的湘潭扮演了承东接西、疏南通北的历史使命,“药都”勃兴原在情理之中。? 翻开史志,关于“药都”的记载赫然入目——? 唐中叶勾通中原与岭南的商路分东西两条:东道经江西赣州越大庾岭,叫大庾岭路;西道经湘潭、郴州越骑田岭,称郴连路。“安史之乱”后,东道断绝,商旅相习沿西路往还,湘潭遂成为岭北、岭南茶药贸易的重要埠口。? 明代中叶以后,在“米市”的拉动下,湘潭商贸迅速崛起,万商云集,各地药商肩挑背负,尝试着到湘潭来摆摊设行。湘潭商品市场巨大的辐射力使第一批拓荒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于是辗转相牵,粤、桂、川、赣、闽等省往来交易的不绝如缕,湘潭药材市场初现雏形。?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樟树坊村一黄姓药商,长期贩运药材来湘潭销售,数年舟年劳顿,颇有积攒,遂蒙生在湘潭开行设栈的念头。黄氏不久即领帖租房,在城区十二总开设了第一家药行。大概连黄氏自己也不曾想到,他这样一个举动,竟开创了湘潭300年天下药都的辉煌。黄氏开设药行以后,业务兴隆,财源广进,江西新余、清江、新淦、峡山、丰城等县的商人,闻风而至,纷纷在十、十一、十二总间开设行栈字号,湘潭药商日众……? 至乾隆四年(1739年),领有官帖的药材行已满10家(清初,废官药制,允许私营,大宗药材交易只能投行买卖,牙帖由户部发给,湘潭限额10家),即安吉、丰泰、恒升、义利、大德、生泰、乾元、正昌、恒昌、张全福。其中安吉最早,恒升资金最多。经营药材的字号更多达百余家,从业者已达400余人,药材市场进入鼎盛时期。其时,湘潭药市货源充盈,品种齐全,广西全、柳、梧、桂,广东清远、肇庆所产药材以及东南亚印尼、安南、暹罗、缅甸、印度等国的进口药材,越南岭顺湘江进入湘潭;川产和鄂西所产药材,顺长江东下经洞庭溯湘江而上入湘潭;蜀、黔、湘三省毗邻地区所产药材,如四川的酉阳、秀山,贵州玉屏、江口、铜仁,则经酉水或沅水转常德运到湘潭;北地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则经汉水入汉口转运湘潭,各种普通药材、名贵药材应有尽有,以致十至十二总药袋塞途,交通不畅……? 当时,药材的销售十分畅旺,“各行省药商莫不辐辏湘潭,各取所需”,一时有“药不到湘潭不齐,药不到湘潭不灵”之说,至此,湘潭天下“药都”的江湖地位得以牢固奠立。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药材购销银两“岁可达八百万”,药业成为湘潭的重要经济支柱。? “药都”能够一脉相承,也得益于开放式的大市场引起全国范围内药业专业人才特别是与湖南一衣带水的“江西老表”的加盟。江西樟树黄姓药商开“药都”风气之先,延至有清一代,江西人执湘潭药材业之牛耳,行栈全为临丰药商所设,他们互通声气,按从业性质设立“八堂”,即崇谊、崇福、崇庆、全美、聚福、福顺、怀庆、公正堂。八堂在十总兴建“三皇宫”,作为议事场所,宫内设立有神农帝、药王先师、财神菩萨三块神位。为垄断湘潭药市,八堂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除远近无欺、公平合理的公平交易原则外,尤其强调:不论采取独资或合资的形式,投资人一定得是临丰人,且朝俸、账房、信房、学徒也一律只能用临丰籍人。? “药都”的漫长发展史并非一帆风顺。据记载:? 道光三十年(1851年),太平军兴,受战火影响,江南道绝,药材购销网络受阻,药业一落千丈,此时药材行虽仍有10家,业务却十去其五。随后数十年,药市虽历有变化,但总体已不如前。? 民国初年,湘潭药材业有所好转,药材行栈增至12家,即福昌、安吉、恒隆、生和、大德、同仁、生泰、恒太、乾元、太和、正昌、元昌,从业人员增至600余人。? 但这种光景仅持续了几年。? 民国七至二十一年(1918—1932年),境内军阀混战不休,农业破产,百业萧条,金融紊乱,太和、福昌两行倒闭,其余也只能勉强维持。另一方面,粤汉铁路通车后,邻近各省药材转汉口销售,原驻湘潭的一些药商也陆续携家眷往汉口,湘潭药业全面走向衰落。至1932年,药材行仅存邓永昌、安吉、大德、生太、乾元、聚德6家,从业者不足200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批人员疏散来潭,湘潭又成为辐射全国的药业中心。河南、河北、湖北、山西、四川等省客商,用人力将各种药材挑到宜昌,改水路至津市运到湘潭;南方数省的药材,经广东运至湘潭,东部则由金华、兰溪等地转运,各地大的药材商或在湘潭立字号经营药业,或将运来的药材委托行号销售,如云南昆明新民药材出口公司,隔三差五运来三七,一次运量逾万斤;宁夏富华公司,一次发运当归13万斤,枸杞50万斤,委托湘潭销售。药材行号从6家猛增至33家,从业人员增至1800余人,最高年购销额达1250万银元。进入300年药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