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修改..doc
目录
1 编制依据 - 1 -
2 工程概况 - 1 -
2.1 风井概况 - 1 -
2.2 地质水文概况 - 2 -
2.2.1 风井地质情况 - 2 -
2.2.2 风井水文情况 - 4 -
3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 4 -
3.1 风井主体地基情况及其承载力设计要求 - 4 -
3.2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及数量 - 4 -
3.3 钻芯法抽检 - 5 -
3.4 标准贯入试验 - 6 -
3.5 检测单位 - 6 -
4 检测部署 - 7 -
4.1 人员安排 - 7 -
4.2 检测设备 - 7 -
4.3 现场准备 - 7 -
5 安全保证措施 - 7 -
6 应急措施 - 8 -
编制依据
(1)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太和站~竹料站区间(地下) 第一册 第三分册 中间风井围护结构设计图。
(2)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 太和-竹料地下区间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遵照的技术标准及规范如下: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与验收管理办法》 (穗建质【2011】357号)?
《广州市建筑结构实体质量监督抽测办法》(穗建质[2010]303号)
相关国家、部委颁发的其他规范和标准。
工程概况
风井概况
太~竹区间中间风井位于105国道扩大段原太和收费站处,沿广从路呈南北走向设置,设计起讫里程为YDK24+604.000~YDK24+644.000,中心里程YDK24+624.000。基坑长40m,宽24.6m。中间风井基坑深度约17.6m。
中间风井围护结构主体基坑及附属基坑采用800mm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方案,主体基坑竖向采用三道支撑,其中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支撑采用Φ600×16钢支撑。
本风井主体结构为两层双柱三跨框架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即开挖至基坑底后顺作井底、中、顶板及侧墙和其他结构。风井两端区间隧道均采用盾构法施工。
图 21风井平面及周边环境示意图
地质水文概况
风井地质情况
(1)人工填土层<1>:主要为素填土、颜色较复杂,主要呈灰色、灰黄色、红色等。素土的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粘性土、砂粒、碎石等,呈松散~压实状态,部分为砼路面。本层直接出露于地表,在水平分布广泛,本次勘察钻孔及利用钻孔中都有揭露,在垂直方向分布补不均匀,薄厚多变,平均厚度为2.54m。
(2)冲击-洪积中粗砂层<3-2>:呈浅黄色、灰白色、灰色为主,主要成分是石英,分选性较差级配极好,含大量粘粒,饱和,呈稍密~中密状态。本层分布较广,本次勘察及利用钻孔中有87个揭露,局部与粘性土互层分布,平均厚度为2.30m。
(3)冲击-洪积可塑状粘性土层<4N-2>:呈灰白色、青色、黄色、红色等,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大量砂粒,主要呈可塑状,局部软塑状;粘性较好。局部与粉土层互层,在场地广泛分布,本次勘察及利用钻孔中有136个揭露。平均厚度为4.58m。
(4)冲击-洪积硬塑状粘性土层<4N-3>:呈灰白色、黄色、红色等,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大量砂粒,主要呈硬塑状,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较高,本层广泛分布,本次勘察及利用钻孔中有79个揭露本层。平均厚度为3.97m。
(5)硬塑状粉质粘土层<5N-2>:呈黄色、灰黑色等,稍润。呈硬塑状,含强风化岩石碎屑,岩芯呈土柱状,光泽反应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高,本层广泛分布,本次勘察在26个钻孔中有揭露,平均厚度为5.81m。
(6)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灰质页岩<6>:呈土黄色、灰黑色等,岩石已全部风化,岩芯呈土状或坚硬土状,稍具塑性,手易分开,遇水易软化,局部含强风化岩碎屑,本层局部分布,本次勘察在41个钻孔中有揭露,平均厚度为3.77m。
(7)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7-3>:呈褐黄色、褐红色,岩石 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已大部分破环,岩芯呈坚硬土状。半岩半土状、碎石状,不具塑性,手可分开,折断,遇水软化。本层广泛分布,本次勘察在83个钻孔中有揭露,平均厚度3.54m。
(8)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8-3>:呈棕红色、灰色、褐红色等,岩芯呈短柱状、扁柱状和碎块状,局部为柱状,泥质胶结,裂隙稍发育~发育,岩质较新鲜、较坚硬,敲击较声脆,本层广泛分布,本次勘察在71个钻孔中有揭露,平均厚度3.54m。
(9)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9-3>:呈棕红色、灰色、褐红色等,岩芯呈长柱状和柱状,局部为短柱状。泥质胶结,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硬含泥量不均,随含泥量的高低而岩质硬度不同,局部地段含泥量高处夹带粉砂层泥岩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