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二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考试.doc

南昌二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考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昌二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考试.doc

南昌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人:石 兴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题(共5题,每小题15分)学科网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堙塞(yīn) 辟谣(pì) 掾吏(yuàn) 强词夺理(qiǎng) B.偈子(jì) 通缉(jī) 朝暾(dūn) 宁缺毋滥(wú) C. 应允(yìng) 穴位(xué) 商埠(bù) 韦编三绝(wéi) D.佣人(yōng) 腌臜(ā) 钞票(cāo) 解甲归田(ji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徇情 钉梢 明信片 礼义之邦 B. 装订 翔实 水蒸气 平心而论 C. 文身 嬉笑 哈蜜瓜 金碧辉煌 D. 噩梦 青睐 舶来品 暗渡陈仓 3.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五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B.在全球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却实现了业绩上的突破,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居高不下,首超千亿。C.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运行回归到了正常的增长轨道;同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热钱炒作等风险和挑战,临近岁末,《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以谢谢,中国!为题发表文章,坦言德国的经济成就是“北京制造”。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空间、平台,难免会有这样的质疑相比于社会现实,网络民意是一种“虚拟民意”,还是更为真实?对网络上的公众情绪,应该如何应对?—9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