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扶留藤的开发.doc
(原载《中国农史》2007年1期,此为修改稿)
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
郭声波(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本文论证,蒟酱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栽培植物蒌叶(Piper betle L.)及其用于调味的产品,蒌叶的另一用途是与槟榔合嚼,可防治寄生虫病等传染性疾病,并蔚为风俗,构成云南、岭南古代地方文化内容之一。本文还考察了蒟酱开发的历史与地理分布,探讨了蒟酱现代开发的价值。
关键词:蒟酱 枸酱 蒌叶 扶留藤 蒟
蒟酱在我国古代曾是有名的栽培植物和野生药用植物,产品和植株在民间有特殊的用途,甚至成为商品,但长期以来,史籍记载的名称较为繁杂,往往与其它植物混淆,史学界、农学界、植物学界、中医药界对其名实一直争论不休,致使对其开发历史缺乏应有的探索。于景让、任乃强、林鸿荣等先生曾考证过蒟酱的名实,但在笔者看来,其中某些观点尚可商榷,有鉴于此,笔者撰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蒟酱名物考实
(一)枸酱与蒟酱
枸酱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歩,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东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传》及荀悦《前汉纪》引此语相同。《汉书·西域传》亦云:“感枸酱、竹杖,则开牂柯、越嶲。”许慎的《说文解字》虽有“枸”、“蒟”二字,但仍系枸酱于“枸”字,“蒟”字义项只有“果也”二字,不详其说。
蒟酱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嵇含所着《南方草木状》卷上:
蒟酱,荜茇也,生于蕃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交趾、九真人家多种,蔓生。
西晋人左思《蜀都赋》亦云:
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
蒟酱与枸酱是什么关系?按西晋人的理解,“蒟酱流味于番禺”,就是指唐蒙食枸酱于南越一事,则蒟酱即枸酱。“枸”字古时是多音字,可读ɡǒu(如枸杞),读ɡǚ(今读jǔ,如枸橼)。关于《史记》“枸酱”枸字的读音,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枸一作蒟,音窭。”《史记索隐》云:“窭,音求羽反。”又案:“晋灼:枸音矩。”窭、矩皆读作“ɡǚ”,即与“蒟”字古音相同。《太平御览》卷七九二引班固《西戎论》“枸酱”也作“蒟酱”。可见汉代以后,“枸酱”一词一般写作“蒟酱”。并且考诸史籍,汉代以后除引用《史》、《汉》典故文字外,日常生活中就再没有使用“枸酱”一词,“蒟酱”一词则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枸酱与蒟酱,是前后相沿的同一个名物词汇,东汉以前称为枸酱,东汉以后称为蒟酱。对两词的读音,则是完全相同的,即都读“ɡǚ酱”(今读“jǔ酱”)。
无论从词义还是从史籍记载的情况看,“蒟酱”都应该是一种以蒟为原料制成的酱,是一种食物佐料、调料、调味品。宋人说,蒟是一种南方人称为浮留的植物,“和以为酱,五味告宜”。孝宗曾问大臣:“昔汉武感蒟酱而开南越,想其味极美,朕欲问蜀中士大夫,其味如何?”宰相周必大对曰:“想不过如今之酱耳。”可是,从古至今,人们也常常用“蒟酱”一词指称某种植物。如唐代苏恭说:“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宋代乐史说:“蒟酱,如今之大笔拨。”罗愿《尔雅翼》自序:“蒟酱者,广、蜀皆有之,实草类也。”郑樵《尔雅注》卷下:“蘵:黄蒢,蘵菜也,俗呼竹茶,可作葅,叶似蒟酱。”现代中医药学界也沿用了这一名称,如20世纪70年代江苏新医学院所编《中药大辞典》,正是以“蒟酱”为正目,以枸酱、蒟子、土荜拨、大荜拨、蒟青、槟榔蒟、青蒌、香荖、芦子等为异名,并说,蒟酱的基原“为胡椒科植物蒟酱的果穗”,原植物名“蒟酱(Piper betle L.),又名浮留藤,扶留藤、扶恶士、蒌藤”。
从这些引文看,尽管“蒟酱”一词所指称的植物有很多名称,具体指哪一种植物至今尚有争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蒟酱”是专指某种可以制作蒟酱的植物——蒟。蒟是一类植物的通名,如今广东就有胡椒科胡椒属的短蒟、腺脉蒟、光轴苎叶蒟、斜叶蒟、假蒟、山蒟、毛蒟、华山蒟、海南蒟、陵水蒟、大叶蒟等10多种,并不是每一种蒟都可以作蒟酱,按汉语构词的习惯,应该将其中某种可以作酱的蒟用“酱蒟”一词来表示。古人既然采用的是“蒟酱”一词,应该也有它的道理。大概因为“蒟酱”是一种特定的产品,只有一种蒟才能生产蒟酱,所以只有用已经为人熟知的“蒟酱”一词指称该种蒟,才能作到准确无误。
当然,用“蒟酱”指称作酱的蒟,确实不太符合汉语语言习惯。明人张萱就曾提出质疑:“蒟酱者,以蒟为酱,今其制已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