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立项项目申报书:CB706600-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doc

科研立项项目申报书:CB706600-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目名称: 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 王煜 西安交通大学 2011.1至2015.8 教育部 三、研究方案 1) 学术思路 如图1所示,本项目以解决重载高速精密滚动轴承的基础问题、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目标,重点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在高性能滚动轴承共性基础理论取得突破后,提出轴承设计、制造、装调等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制造技术原型,形成我国高性能滚动轴承的自主原创性成果。 图1 项目研究学术思路 2) 技术途径 通过对动态接触、润滑理论的研究,揭示服役工况下的滚动轴承多场耦合作用的科学本质,研究制造过程中轴承材料的组织状态、工件表层金属组织和残余应力分布特性以及使用过程中服役性能的创成机制,为高性能滚动轴承的精度设计、可控制造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在对科学问题的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构建采用新技术、新原理和新思路的高性能滚动轴承实验方法和测试平台,采集轴承服役过程中轴承状态信息,构建状态信息数据库,并采用有效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滚动轴承服役过程中各组件、各耦合场的物理与化学行为特征;同时,从若干力学的基本方程,结合适当的数学方法,建立复杂工况作用下的轴承制造与服役过程的数学、力学行为描述模型,利用专业或开发的分析软件,实现对轴承制造与服役过程中各种现象和行为的仿真与分析,深入系统全面地开展理论与实验的比较研究,建立完整的数据系统,采取正问题和反问题结合的方法,完成本项目的研究。 在滚动轴承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上,课题将结合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高速铁路、高档数控机床)的重要需求,开发高速重载精密高性能轴承的技术原型。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1)在轴承复杂界面系统动态接触方面 首先建立新的滚动体弹性系统理论、高精度变形计算模型以及大规模数值模拟方法,并耦合其他多物理模型,建立研究轴承滚动体与滚道界面多场耦合作用下动态微接触理论。然后,面向高速重载精密轴承微小空间强场耦合相互作用本质问题,在不同域及时间尺度上,研究宏观复杂全域耦合场与微幅复杂局域耦合变化场,建立轴承界面系统强场耦合动态行为研究的有效模拟平台。揭示高速重载界面系统摩擦、磨损机理及对界面耦合场长期发展演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在耦合磨粒的润滑条件下的接触理论与材料表面损伤、失效的理论模型及预测方法。继而,通过对滚动体与滚道表面几何拓扑结构与耦合场的适应性研究,阐明高速重载精密轴承设计、制造关键尺寸参数的控制机制。研究高速重载精密轴承复杂界面微接触区域演化、动态摩擦行为以及界面系统的摩擦能量耗散问题,阐明润滑介质、运动及结构与摩擦损耗的关系,指导轴承设计。另一方面,建立考虑循环载荷或润滑温升影响的滚动轴承损伤过程数学模型及断裂损伤过程的数学模型,根据轴承接触疲劳性能,综合运用摩擦学原理和润滑理论提出一种应力破坏累积计算方法,通过试验验证该寿命模型。通过建立滚动轴承摩擦力与磨损测试试验台,验证动态接触理论与磨损预测模型。本课题面向界面耦合场演变规律,重点发展耦合系统作用下的微接触理论与失效机理分析;研究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形式与宏微观拓扑结构特征,提出新的摩擦、磨损及润滑研究方法,为认识高速重载精密轴承核心技术科学本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在高性能轴承润滑机理与热失稳方面 本课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表面粗糙度、温升等对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考察润滑膜热失效的发生、表面膜的吸附和解附以及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从而实验确定油膜破坏的临界温度。同时发展基于多光束干涉法的轴承接触副表面润滑介质分布的测量方法,实现轴承油膜特性和润滑介质分布的动态测量。在理论方面,结合摩擦学实验结果,首先建立全尺度多因素耦合宏微观润滑接触模型,以实验获得的润滑介质分布规律为输入条件,按实际运行条件进行数值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研究表面微观特征、表面变形、热效应等对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润滑膜局部失效和表面温度的关系;其次,引入流体动压效应和热效应的竞争机制,建立润滑热失稳的动力学方程。研究接触表面-润滑剂所组成的摩擦系统热失稳的发展和抑制的主要因素,确定润滑系统由局部润滑失效发展为整体失效或转向稳定润滑的条件;最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理论模型和分析结果。 (3)在轴承多重润滑膜生成机理方面 首先,基于先进的气相薄膜沉积技术与表面加工技术,研究极端尺寸轴承表面高硬度低摩擦一体化表层的制备方法,分析复杂型面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和宏微观多尺寸的影响规律,构筑轴承构件表面微纳复合结构固体润滑薄膜;其次,设计制备极端条件适应性和表面损伤自修复性的先进润滑剂,发展具有优异抗磨性能及一定摩擦环境自适应的多尺度织构化复合薄膜体系的构筑方法,研究薄膜体系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尺度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